太平天國 [太平天囯, 非簡體國(国)字] 在中國歷史有著不同的國別地位, 但一般列入晚清的一部分。
灰面龍紋瓦當殘片
館藏類别: 瓦質
年代: 1851~1864年(太平天國), 天京(今 南京)出土
尺寸 : 12 cm
太平天國聖寶
清未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政權鑄幣。洪秀全於1851年 發動金田起義, 1853年定都天京後開始鑄錢。太平天國政權於1864年天京失陷歷時 13年。此幣正面為太平天國,背面為聖寶。
錢幣 半徑: 12 mm
重 量: 2.64克
太平天國官印的原物蓋章樣本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1851~1864年(原印藏於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現代蓋章
尺寸:20.7cm X
10.1cm (章印範圍)
054
萬國商團 1853 -1942
(洋槍隊/上海義勇隊)/Shanghai Volunteer Corps 帽章
館藏類别: 銅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 3.5cm X 4cm
附註:
太平天國攻占金陵及長江一帶城鎮,使到上海各租界恐慌。英、美兩國駐上海領事召集旅滬的英美外僑決議成立租界的民兵組織,並定名為上海本埠義勇隊(Shanghai
Local Volunteer
Corps),並召開會議任命原駐印度的英軍軍官屈隆生上尉擔任義勇隊隊長。當時參加義勇隊的還有一些其他國家僑民及洋行職員,所以義勇隊也俗稱為萬國商團。萬國商團成立後,與駐滬的英軍、法軍一同成為保衛租界的重要軍事力量。
夏利.斯密.巴夏禮爵士 (Sir Harry Smith Parkes 1828-1885)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8cm X 1.8cm
附註:信函剪片
巴夏禮為十九世紀英國東亞事務外交代表,1841年巴夏禮接替馬儒翰擔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及商務總監砵甸乍爵士的翻譯及秘書。1842年6月與砵甸乍沿長江進攻清軍,7月英軍攻佔鎮江,其後清、英雙方簽署定了《江寧條約》(南京條約)。巴夏禮亦從此登上了英國與中國外交事務的舞台,1856年阿羅號事件(阿羅船事件)發生,巴夏禮聲稱英國國旗被辱事件,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道歉,但葉氏拒絕讓步,英國皇家海軍於10月29日發動攻擊廣州城牆,巴夏禮與海軍上將麥可·西摩爾爵士攻進葉名琛的總督衙門。因英軍部隊兵員不足以完全佔領廣州城,巴夏禮因而退回香港,1860年8月21日,英軍突襲大沽炮台成功。巴夏禮以特使身份參與勸降。9月18日當準備回通州時,巴夏禮、羅亨利等使節與被清將僧格林沁俘獲。英國談判全權代表額爾金爵士指責清廷以虐待英方外交人員,於1860年10月18日傍晚,下令燒毁夏宮圓明園作為對清廷的報復!1883年主理日本外教事務的巴夏禮由日本回到北京。但其身體狀況健康已開始變差,1885年3月21日因感染瘧疾病逝。1890年4月8日英國皇室成員干諾公爵訪問清國,並在上海外灘為巴夏禮豎立銅像以作紀念。巴夏禮是一個極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也是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關鍵角色!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香港九龍油麻地的白加士街(Parkes Street),便是紀念巴夏禮而定名。
羅亨利(Henry Brougham Loch, 1st Baron Loch )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96年
尺寸:10.3cm X
11.5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羅亨利(Henry Brougham Loch, 1st Baron Loch
1827年5月23日-1900年6月20日)任額爾金的私人秘書。羅亨利、巴夏禮等人在通州被僧格林沁俘獲,被押往北京囚禁,事後獲釋。
麥司.西摩爾爵士 (Sir Michael Seymour)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1859年
尺寸:25.5cm X
15.5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艦隊海軍司令/麥司.西摩爾爵士(Sir Michael Seymour)(有關中國事務/1859年二次鴉片戰爭前)信函.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西摩道(Seymour Street)
第八代額爾金伯爵 (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57年
尺寸:14.5cm X
9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第八代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手簽剪片/1857年4月27日 London/紙上有水印「JA ?GA?」二字
館藏類别:
紙質及玻璃木架
年代: 1854年
尺寸:cm X 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第八代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加拿大風景水彩畫一幅(畫背後的文字 Lord Bruce ?.?.R? Bruce Canada 1856 或1854 ).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伊利近街 (Elgin Street),天文台山 (Observatory Hill: 舊稱伊利近山(Elgin Hill丶Mount
Elgin)現為香港天文台總部的所在地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青泥洼之水彩畫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60年
尺寸: 29.7 cm X
25 cm
附註:
清代中晚期(1860年) 侵占大連灣的英軍士兵水彩寫生
1860年2月,英、法聯軍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余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在此其間英軍士兵在大連灣畫下這幅水彩速寫,
並留記地點描述(Village of Ching miuw Ta-Liun wan ), 圖晝相信是寫於大連灣的青泥洼村的鄉民的生活情形,
特別之處是鄉民的目光也注視著寫生者 , 大連灣名稱見於文獻是1860年英國人約翰•瓦特測繪的《遼東大連灣海圖》。
一次鴉片戰爭/49th(威爾士的夏洛特公主)(赫特福德郡)步兵團徽章
(49th (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s) (Hertfordshire) Regiment of Foot)
館藏類别: 銅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 4.6cm X 6.2cm
附註: 第49步兵團(威爾士夏洛特公主)(赫特福德郡)步兵團是1743年升起的英軍的步兵團。在Childers改革之後,它與第66步兵團(Berkshire)合併,組成了威爾士夏洛特公主
(皇家伯克希爾集團)1881年。該團於1840年被派往中國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它在1840年7月佔領定海神,1841年3月的廣州戰役和1841年8月的廈門戰役以及1842年夏天佔領上海的戰爭中戰鬥。
然後,它於1843年返回家園。該團於1854年初的克里米亞戰爭中退役,並於1854年9月參加了阿爾瑪戰役,1854年11月參加了印克曼戰役,1870年代卡德韋爾改革的一部分,第49連與第66(Berkshire)步兵團相連,
1881年7月1日該團與第66(Berkshire)步兵團合併,組成了威爾士的夏洛特公主(Royal Berkshire
Regiment )。
蒙托邦,八里橋伯爵( Montauban, comte de Palikao)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57年
尺寸:20.7cm X
13.2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夏爾·紀堯姆·馬里·阿波利奈爾·安托萬·庫贊·蒙托邦,八里橋伯爵(Charles Guillaume Marie
Appollinaire Antoine Cousin Montauban, comte de
Palikao)1796年6月24日-1878年1月8日)1857年手稿。
詹姆斯·霍普·格蘭特爵士(GCB(Sir James Hope Grant)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5年
尺寸:39.5cm X 27.8cm
附註: March 20 Illustrated London 畫報/格蘭特像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5.2cm X
8.8cm
附註: 書函剪片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4年
尺寸:7.2cm X
10.4cm
附註: 書函剪片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詹姆斯·霍普·格蘭特爵士,GCB(Sir James Hope
Grant,1808年7月22日-1875年3月7日)英國軍官。生於蘇格蘭珀斯郡(Perthshire)。1826年參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獲得CB勳章。其後參加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1860年任駐港英軍司令,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任遠征軍司令。並指揮士兵燒毀清皇室夏宮圓明園,戰後獲GCB勳章。1861年任印度馬德拉斯司令。1865年回國,出任軍需總長。1875年3月7日於倫敦逝世。
嘉納德.沃爾斯利子爵(Garnet Joseph Wolseley, 1st Viscount Wolseley)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84年
尺寸:20.5cm X
7.5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陸軍 嘉納德.沃爾斯利子爵(Garnet Joseph Wolseley, 1st Viscount Wolseley
(1833-1913)層參與二次鴉片戰爭,十九世紀書函剪片。
英國駐華總司令沙維爾(查爾斯·夏德威爾 )Charles Frederick Alexander Shadwell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11.3cm X
12.2cm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3年
尺寸:20.3cm X
8.3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駐華總司令兼海軍中將 沙維爾(查爾斯·夏德威爾 )Charles Frederick Alexander
Shadwell(1814-1886) 參加過二次鴉片戰爭/英國遠東艦隊司令/1893年12月18日在香港,皇家戰艦鐵公爵號(HMS Iron
Duke)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在今日灣仔區律敦治醫院附近,之前建有皇家海軍醫院(Royal Naval Hospital),醫院所處的山丘以Shadwell
(沙維爾)命名,故稱作沙維爾山(Mount Shadwell),今地名已經不全。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紀念章
館藏類别: 銀質
年代:1860年
尺寸:半徑 3.5 cm
附註: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紀念章 / 大沽炮台1858 (Second China War Medal / Taku Forts 1858 )
Fatshan 1857 Canton 1857 Taku Forts 1858 Taku Forts 1860 Pekin 1860。
清 英法聯軍時期法軍獎章章授帶片
館藏類别: 絲質
年代:1860年
尺寸: 9 cm X
5 cm
附註:
英法聯軍時期法軍獎章章授帶片(法國征戰中國勳章)〔繡上「北京」二字〕,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為表彰成功遠征中國的法國軍隊,
遂於1861年1月23日頒授此勳章以表鼓勵。 勳章由一條金黃色絲質勳帶懸掛, 勳帶兩面的中央部分綉以藍色的"北京"中文名字,
以紀念軍隊佔據北京之戰功。本藏品原勳章已缺失, 僅留勳帶部分。
十八世紀西方人筆下的圓明圓 正大光明殿
館藏類别:
瓷質
年代:十八世紀
尺寸: 9 cm X 5 cm
附註:
館藏類别: 陶瓦
年代:1860年
尺寸:約10.5cm X 7cm
附註: 正大光明殿區域
館藏類别: 瓷片
年代:1860年
尺寸2cm X 2.5m及2cmX1.7
附註: 正大光明殿區域
圓明園(長春園/海晏堂)鈷藍花紋瓦筒殘片
館藏類别: 瓷質
年代:1860年
尺寸 : 9 cm
x
5 cm
附註:
圓明園(長春園/海晏堂)鈷藍花紋瓦筒殘片
駐港三軍總司令 弗朗西斯. 科爾伯恩( France Colborne)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8.2cm X
3.2cm
附註:
英國1874-1875年駐港三軍總司令 弗朗西斯. 科爾伯恩 (France Colborne, 1817-1895)剪片手簽
美國駐大清帝國特史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美國駐大清帝國特史蒲安臣手簽(剪片)
Anson Burlingame,安森·蒲安臣 (1820-1870)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60年代
(上)尺寸:8.2cm X
1.5cm, (下)9cm X 3cm
附註: 蒲安臣手簽
1862年香港郵票發行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62年
尺寸:2.5cm X 2cm
附註:
1862年香港郵票發行第一套郵票/沒有水印(二先時(新票/無背膠/有China字樣)
二先時、八先時、十二先時、十八先時、十八先時(1862年冇水印)、二十四先時、四十八先時、九十六先時) 一全八枚
A.1863年香港郵票第二組/CC水印
B.1863年香港郵票第二組/CC水印
(二先時、四先時(2枚)、六先時、八先時、十二先時、十八先時、二十四先時、三十先時(2枚)、四十八先時、九十六先時(橄欖錯色)、九十六先時) 一全12枚
C.1863年香港郵票第二組/CC水印
(二先時、四先時、六先時、八先時、十二先時、十八先時、二十四先時、三十先時、四十八先時、欠九十六先時(橄欖錯色)、九十六先時) 共 11枚
附註:1864年印行的香港、維多利亞女王像九十六先時橄欖棕色(96c. Olive-Bistre),相信是郵票刷公司德拉羅(De la Rue)技術上出問題導致顏色錯誤,但郵票於1865年1月至2月仍然送達香港郵政總局出售。但正確的棕灰色印妥後於同年7至8月被撤換,由於流道時間短暫,而成為香港珍郵之一。
香港總郵驛務司署封條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八世紀
尺寸:4.8cm X
5.5cm
附註:
香港總郵驛務司署封條,上有General Post Office / Hong Kong /Officially Sealed/字樣
1861年
Flora Hongkongensis 《香港植物志》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十九至二十世紀
尺寸: 18cm X 15cm
附註:
香港1861年 Flora Hongkongensis《香港植物志》 植物學家劉玉壼簽名收藏本
第五任香港總督 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 (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3.5cm X 11cm
附註:
英國殖民地第五任香港總督 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第一代羅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1824.12.19.-1897.10.28.)手簽 剪貼片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北京條約》割讓九龍生效,1861年1月19日下午,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前往九龍半島進行儀式,因而把九龍中央的幹道定名為羅便臣道(Rosmead
Road),其範圍南至中間道,北至柯士甸道一帶區域,1909年為免與香港島的同名街道混淆,政府決定把該道路更名為彌敦道,現今港島區的依舊有羅便臣道,是香港著名街道之一。
第八任香港總督 軒尼詩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
英國殖民地第八任香港總督 軒尼詩爵士,KCMG(Sir John Pope Hennessy,1834-1891/1865年手書信封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5年5月24日
尺寸:18cm X
11.4cm
附註:信函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65年5月2日
尺寸:12cm X
8.2cm
附註:信封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十九世紀末
尺寸:40cm X
28cm
附註: The Vanity Fair 軒尼斯漫畫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
伍廷芳
JP(1842/1922年)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丶齋號,祖籍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為香港早期華人精英,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
其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北洋大臣李鴻章幕僚,民國元年任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6.8cm X
10.3cm
附註: 手簽/中英文簽名.
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英國陸軍少將。中國指揮僱傭「常勝軍」協助李鴻章及劉銘傳淮軍與太平軍作戰,獲得兩宮太后封為提督、賞穿黃馬褂而得到「中國人戈登」(Chinese
Gordon)之綽號。英國賜之「巴斯勳章」。期間戈登周遊四處,於總督軒尼詩在任期間到訪香港,並在防務與征兵上給予軒尼詩意見,徵用華人訓練作出了報告,軒尼詩對此十分重視,但可惜不為殖民地部所接納,戈登後
至蘇丹出任總督,最後於任內爆發的馬赫迪戰爭中陣亡,滿清政府表示深切慰問同悼念戈登。把在落成的西洋大宅,定名為戈登堂。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2年6月17日
尺寸:8.5cm X
2.8cm
附註: 1872年6月17日戈登手簽署C G Gordon。
第九任香港總督 寶雲爵士,GCMG(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
尺寸:6.9cm X
10cm
附註:
寶雲爵士,GCMG(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1821年11月2日-1899年2月21日[1]),英國派駐香港的第九任港督,來港前曾先後擔任昆士蘭首任總督、紐西蘭第5任總督、維多利亞領地第5任總督及模里西斯第13任總督。現在香港島灣仔區的寶雲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寶雲道(Bowen Road)
HMS.TAMAR添馬艦 非洲銀葉片畫
館藏類别: 紙質/非洲銀葉片
年代:十九世紀六至七十年代
尺寸:紙片22cm X 8.5cm 葉片9cm X 14.7cm
附註:英屬南非十九世紀著名的銀葉畫工藝
HMS.TAMAR添馬艦明信片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廿世紀初
尺寸:明信片 9cm X 14.7cm
附註:歐洲發行的世界風景名信片系列
HMS.TAMAR添馬艦徽研究樣本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紀至廿世紀初
尺寸:2.9cm X 3.2cm 至5.7cm X 6cm
附註:皇家海軍賀卡徽飾剪片
附註:本室在2020年依據HMS.TAMAR添馬艦徽研究樣本,對最早期的艦徽進行研究,並重繪徽章的結構,使消失在歷史的歷史印記再現,作為HMS.TAMAR添馬艦於1941年,香港保衛戰艦沉香江八十周年約念, 左面為1940年代第二代添馬艦徽原物,為皇家海軍諾曼.斯泰西(Norman Tacey)1947年訪港時的典藏,超過半世紀後這艦徽重返香港,現存本室歷史檔案內。
香港義勇防衛軍 (Hong Kong Volunteer Corps)彩色徽章 /印刷在絲質
館藏類别: 印刷/絲質
年代:1900年左右
尺寸:6.7cm X
5.6cm
附註:
香港義勇防衛軍 (Hong Kong Volunteer Corps)彩色徽章 / 印刷在絲質小片上 約1900年代
香港義勇防衛軍(男皇冠)(Hong Kong Volunteer Corps)帽章
館藏類别: 銀質
年代:1910年
尺寸:約 4.2cm X
3.6cm
附註:
1910-1929年代香港義勇防衛軍(男皇冠)(Hong Kong Volunteer Corps)帽章(英皇佐治五世) ( 章背: Firmin &
Son Ld St.Martins )
干諾公爵(The 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5cm X 9.8cm
附註:
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亞瑟親王(The 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亞瑟·威廉·派屈克·阿爾伯特(Arthur
William Patrick
Albert,1850年5月1日-1942年1月16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七個孩子及第三個兒子,曾經擔任多種軍事職務及加拿大總督。香港政府於1889年起於中環進行海旁填海計劃。1890年英國王子干諾公爵夫婦訪問香港。為紀念此事因而把新建道路定明為干諾道。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干諾道(Connaught Road )、干諾道中(Connaught Road Central)、干諾道西(Connaught
Road West)
1880年左右香港旗捍屋印刷畫連原舊鏡框(石印版印刷)
館藏類别: 紙質 /連鏡框
年代:1880年
尺寸:
附註:
約1880年香港旗捍屋印刷畫連原舊鏡框.
香港殖民地開埠50週年 JUBILEE 1841-1891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91年
尺寸:2.5cm X 2cm
附註:
香港殖民地開埠50週年 JUBILEE 1841-1891(新票) NSC
香港殖民地開埠50週年 JUBILEE 1841-1891(新票) NSCE
香港殖民地開埠50週年 JUBILEE 1841-1891(舊票)
香港殖民地1865年維多利亞女皇96仙士(舊票/水印CC)
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司令 陶威爾爵士(Sir William Montagu Dowell)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08年8月19日
尺寸:10.5cm X
17cm
附註:
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司令/陶威爾爵士(Sir William Montagu Dowell 1825-1912 )信函 (巨文島事件Port
Hamilton incident)
清黃龍旗雙旗剌繡 (玉叩紙作底,黑布上繡龍 ,有鉛筆字「China」
館藏類别: 紙質 / 布刺繡工藝
年代:十九世紀未
尺寸:26.5cm X
20cm
大龍郵票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8年
尺寸:約2.9cm X 2.6cm
附註: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是中國第一套郵票,又稱「海關一次雲龍郵票」,使用凸版印刷,有背刷與齒孔,面額有三種,分為綠色的1分銀、紅色的3分銀以及黃色的5分銀,1878年7月發行。
《申報》(光緒己卯年)1879年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79年
尺寸:30.4cm X
26.5cm
清 李鴻章訪德與卑斯麥合照
館藏類别: 紙質/銀膜表面
年代:1890年代
尺寸:12.5cm X
9.5cm
首任德意志帝國宰相 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簽名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八世紀未
尺寸:4cm X 8cm
附註:
俾斯麥為新生的德意志帝國制定了許多新政策,當以我「鐵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學家稱為「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軍人的鮮血,也指作戰爭。
清 李鴻章訪英照片
館藏類别: 紙質/銀膜表面(左)
年代:十八世紀未
尺寸:6.2cm X 4cm
附註:
清.李鴻章訪英照片(煙標廠製小照)
清 李鴻章親筆簽名
館藏類别: 紙質 (右)
年代:十八世紀未
尺寸:8.5cm X
4.5cm
駐港司令斯溫頓·科爾瑟斯特·霍蘭德海軍準將
(Swinton Colthurst Holland 1844 -1922 )書函
館藏類别:紙質
年代:二十世紀初期
尺寸:11.5cm X
18cm
附註:霍蘭德出生於 1844 年,於 1857 年加入皇家海軍。1896 年他曾擔任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艦長並負責梅德威艦隊預備役,1896年出任駐香港司令,1899
年離港後晉升為海軍少將,霍蘭德於 1908 年以海軍上將身份退休。香港於2021年5月被民間團體考古團體發現1897年1月由
Swinton Colthurst Holland 準將夫人所奠的準將別墅基石與地界石,當中建築還包括海軍療養院等遺迹。而且部分地基及超過百年歷史的階梯仍保留著,遺址全部隱存於叢林之內
。
華勇營 1898-1906(中國軍團第一營)The
1st Chinese Regiment 領章
館藏類别: 銅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 3.8cm X 3.4 cm
附註: 威海衛華勇營(Chinese Regiment)為1898年英軍租占山東省威海衛之後,作為負責威海衛的防務與治安而成立的一支軍隊,華勇營在義和團之亂中由英軍支揮,參加八國聯軍軍事包括天津戰役及北京戰役,華勇營在八國聯軍之役的表現受到英國很高評價,1901年威海衛轉隸殖民部,評估後認為威海衛不需要軍隊,其後1902年英、日結成同盟,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佔領旅順,英國不再需要威海衛用以制衡俄國,華勇營亦宣告解散。
英國首相梳士巴利侯爵(Lord Salisbury)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68年
尺寸:22.5cm X
15.2cm
附註:
英國首相梳士巴利侯爵(Lord Salisbury)1868年???.5月30日手蹟(有關中國事務/一次鴉片戰爭)信函.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梳士巴利道 (Salisbury Road)
愛德華七世
(Edward VII 1841-1910)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記
尺寸:5.2cm X
7.6cm
附註:
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年駕崩,59歲的儲君愛德華成為英國國皇和印度皇帝,即位成為愛德華七世
(Edward VII), 1903年訪問了法國,首初受當地民眾同情南非布爾人而對他作出抗議,愛德華七世一直保持應有的風度,並以真誠的演說成功使到當地民眾改觀,也意味英、法數百年來的對立局面宣布結束,1919年5月20日愛德華七世駕崩,
在位只是9年.
1902年愛德華七世加冕紀念章(Medal commemorating the coronation of king Edward
VII 1902)
館藏類别: 銅質
年代: 十九世記
尺寸: 直徑3.8cm
附註:1902年8月9日加冕而鑄造,為港督卜力爵士贈予駐港的英軍及警察之用,發行量約6000枚。
亞歷珊皇后鳥翼鳳蝶
Ornithoptera alexandrae Rothschild, 1907, (♀) 200mm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蝴蝶
延陵蝶類志
(館藏編號: NGIN-L34-368)
亞歷珊德拉皇后 (Queen Alexandra 1844-1925)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記
尺寸:5cm X 7.2cm
附註: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儲君威爾斯親王成為英國國皇和印度皇帝,亞歷珊德拉也成為英國皇后和印度皇后。1910年愛德華七世去世她成為皇太后,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給予她的兒子喬治五世極大的支持。為英國歷史上有極高讃譽的皇室成員,著名自然科學物種亞歷珊帝后鳳翼鳳蝶(
Ornithoptera alexandrae ),便是以她的名號為種名。
1900年清黃龍國旗
館藏類别: 布質/手縫/人手繪圖
年代:1900年
尺寸:109cm X
130cm
附註:
清代黃龍國旗 (原清政府標準旗式 手縫及彩繪畫龍 相信為1900年美軍戰利品, 年代應為1890~1900年)
清代晚期 大清黃龍旗 布質, 手縫旗幟, 尺度為109厘米 x 130厘米, 兩面以油彩繪龍。 這面旗原收藏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一家古董店的閣樓內,
據分析這很可能為八國聯軍時期被士兵帶往美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李鴻章在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
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製國旗。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收集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
慈禧太后最後選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
(俗稱“黃龍旗”)。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為國旗有“朕即國家”之意。經歷辛亥革命之後,
黃龍旗於1912年1月10日,清政府被推翻後由五色旗取代。
美璋攝影店/英國皇家海軍士兵連簽名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90年
尺寸:16cm X 11cm
附註:
香港1890年代舊照片(英國皇家海軍士兵連簽名 G . L. Saurin ) MEE CHEUNG HONG KONG影樓 (香港美璋影樓 :地址
中環柏拱行(拱北行)8號的美璋攝影店)
香港美璋影樓/軍官照片連簽名
館藏類别: 紙質/厚紙質相套
年代: 二十世紀初
尺寸:29.5cm X
20cm
附註:
香港1920年代舊照片(香港軍團???軍官連簽名 ) MEE CHEUNG HONG KONG 香港美璋影樓 :地址
中環柏拱行(拱北行)8號的美璋攝影店。
香港船政廳長羅倫斯( Lionel Barnes-Lawrence)海軍上校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01年4月12日
尺寸:18.5cm X
24cm
附註:
20世紀初香港船政廳長羅倫斯書函一封(兼任貿易局的商業情報員)海事裁判官和出境及海關官(Head of Emigration and Customs
Office) Lionel Barnes-Lawrence, RN, Captain of the Port Gibraltar, Hong
Kong, 1906年9月颱風猛烈吹襲香港,造成嚴重破壞。羅倫斯在香港沉重的工作壓力下病故,在任僅兩年時間。
昃臣爵士 (Sir Thomas Jackson, 1st Baeonet )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05年11月25日
尺寸:20.4cm X 15.3cm
附註:
昃臣爵士(Sir Thomas Jackson,1841-1915)英國19世紀末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1905年親筆信函。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昃臣道(Jackson Road).
第十三任香港總督 彌敦爵士 GCMG(Sir Matthew Nathan)1862-1939 / 1917年手跡。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17年7月7日
尺寸:22.8cm X
17.5cm
附註:
1917年之致友人之信函,信函內容有關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之世界秩序,彌敦爵士建議建立國聯組織去解決紛爭,避免透過戰爭解決問題。此時國際聯盟仍未成立,彌敦爵士的見解具有一定前瞻性。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彌敦道(Nathan Road)本名羅便臣道,1909年改羅便臣道為彌敦道(Nathan
Road),以紀念彌敦爵士對九龍幹道傑出的貢獻。彌敦道為九龍中心主要交通要道,由尖沙咀丶佐敦丶油麻地丶旺角丶太子至深水埗前界限街為止。
第十四任香港總督 盧吉爵士(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照片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24.5cm X
17.5cm
附註:
英國殖民地第十四任香港總督 盧吉爵士,(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1858.1.22-1945.1.22.)照片(
CAPTAIN LUGARD W.& D. Downey / 57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尺寸:9cm X 4.5cm
附註:
英國殖民地第十四任香港總督 盧吉爵士,又譯盧嘉、盧迦(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1858.1.22-1945.1.22.)1890年手簽 剪貼片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盧吉道(Lugard Road)
盧吉爵士夫人 (弗洛拉) ( Flora Lugard (Shaw)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年
尺寸:7.3cm X
9.8cm
附註:
英國殖民地第十四任香港總督 盧吉爵士夫人 (弗洛拉) ( Flora Lugard (Shaw) 1852-1929 )
盧吉夫人熱心興學,為籌建香港大學的功臣, 盧吉夫人向在港的英商的倫敦總部游說後才答應捐款。
儀禮爵士(Sir Charles Norton Edgecumbe Eliot)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紀未
尺寸:26.5cm X 19cm
附註:
儀禮爵士(Sir Charles Norton Edgecumbe Eliot
1862-1931)儀禮為英國外交官及殖民地行政官和學者,也是香港大學第一任校長,1923年獲頒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爵級大十字勳章。儀禮爵
士於1926年退休,留在奈良研究佛學。後因痛症他決定返回英國,1931年3月16日病逝在回國途中,隨即在馬六甲海峽海葬。
清世界商船旗圖(小海報式樣)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紀未
尺寸:26.5cm X
19cm
附註:
清代世界商船旗圖(小海報式樣)
清末愛國軍老牌煙廣告標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八世紀未
尺寸:22cm X 13cm
附註:
清末愛國軍老牌煙廣告標
四川川漢鐵路官方存根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10年
尺寸:21.5cm X
14cm
附註:
四川川漢鐵路官方存根
辛亥上忙下忙執照(黄帝紀元加蓋)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年
尺寸:21.5cm X
17cm
附註:
民元清辛亥上忙下忙執照(黄帝紀元加蓋)
辛亥首義烈士照片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年
尺寸:14.5cm X
9.5cm
附註:
辛亥革命首義烈士照片(彭楚藩、劉复基首級)
民國元年南京政府臨時公報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12年
尺寸:24cm X
17.5cm
附註:
中華民國元年南京政府的臨時公報(1912年3月)
曆書/1912年九廣鐵路時間表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912年
尺寸:26cm X 15cm
附註: 民國元年曆書,民間使用的現代黃頁,有著各種不同資訊,供國民參考使用。
1912年南京臨時大總统孫文手簽照片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18年
尺寸:17.5cm X
12.5cm
附註: 民國初年,南京臨時大總统孫文手簽照片, 同生照相/上海北四川話/.
民國初期 孫文手簽照片 孫文 (1866-1925)
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年幼時名為帝象。廣東香山翠亨村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國人稱孫文的為「孫中山」。孫文早年受教會教育,認識西方事物較深,倫敦蒙難後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外國人視孫文為中國的革命領袖。革命黨人視孫文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故此在武昌首義後,
在南京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孫文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
其後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至今。孫文於1894年6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受到李鴻章拒絕,請願書後來刊載於上海《萬國公報》,11月赴夏威夷檀香
山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1895年2月孫氏到香港與好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與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等結盟同操大業,2月21日香港興中會總會成立,10月10日楊衢雲任會長,香港興中會總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會所位於中環士丹頓街13號,
以「乾亨行」商號招牌作掩護。1901年會長楊衢雲被清廷暗殺,
10年後武昌革命爆發時期孫文身在美國丹佛。11月他從紐約出發,前往倫敦、巴黎活動。11月24日從法國馬賽啟程乘「狄凡哈」號郵輪
於12月25日抵達上海,並於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其後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 若袁氏能迫使當清帝退
位, 當讓位與袁世凱,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儀發佈《退位詔書》,中華民國的成立取代中國過去的帝國體制,孫文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代任。委任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孫文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本幀照片為上海北四川路同生照相館原照片, 上有孫文簽署, 為孫解職臨時大總統後,
為1912年夏天贈與國際友人Mr. Aputman, 孫氏簽署為Sun Yat–sen , 其時他正處於「造路救國」的熱誠當中,
為民國元年孫文的社交活動, 留下重要旁證。
清代晚期
小帽連髮辮
館藏類别: 頭髮 / 絲質帽
年代:
尺寸: 辮長45cm, 帽直徑約 18 cm
附註:
清代晚期
小帽連髮辮,留辮是女真人的風俗,1644年清軍入關後,多爾袞下令所有全國所有男性必須依滿人習俗,剃髮留辮。即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編成一條長辮垂下。不依從者當殺頭。由此開始了中國男性二百多年留辮歷史。1898年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但未被光緒接受。剪除辮子成為去舊圖新的標誌。有史料道載,
「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誌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但亦有於不少地方人們抵制剪辮,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通令全國剪辮,「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中國勞工軍團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CLC/1918-1920)/中國勞工旅/一戰華工/帽章
館藏類别: 銅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 3.7cm X 2.7cm
附註: 中國勞工軍團,又稱作一戰華工,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英軍的中國勞工部隊,屬於歐洲西線戰場為協約國效命的華人勞工。部隊主要負責為搬運貨物及挖掘戰壕等後勤工作。中國勞工約共有14或15萬人,當中約10萬人隸屬英軍,4萬人歸法軍指揮,數百名學生作為翻譯
。1916年招募兵員,最初是由英、法政府在中國通過半官方途徑招募而來,1917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對同盟國宣戰後,由中國勞工部官方指揮輸出,一戰結束後成員便被陸續送回中國,回國時間由1918年12月至1920年9月才告完成。
本網站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websit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 , 199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