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城的遺牆    Cidade do Nome de Deus de Macau

 

 


 

序言: 勉為其難的澳門古城牆保育~

澳門古城牆研究與加思欄段牆崩反思

 

這一段澳門古城牆,本應是現存所有澳門古牆遺跡之中最完整及最有反映歷史性的一段,由高而下發展,充滿於澳門歷史名畫之中,這段古牆稱為「加思欄馬路段古城牆」,但因山泥傾瀉導致城牆倒塌約三分之一,遺跡損失嚴重。圍牆後的土地,已經興建為大型建築物,現時若要懷緬澳門古城的真貌,只能靠照片回憶。已無法恢復本來面貌。卻是十分使人遺憾與可惜。(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室)


澳門的古城牆,是城市歷史與文化記憶的具體象徵。它們不僅見證了十六至十九世紀澳門作為東西交匯港口的發展,也反映了殖民與本地社會互動的城市形態變遷。研究這些古老牆段,能讓我們重新拼湊出早期澳門的防禦系統、建築技術、材料來源與修築觀念。這種跨學科的探討,涉及考古學、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育及社會史,有助於深化對澳門身分認同與地方記憶的理解。然而,在具體的行政層面上,澳共政府在文物保育與研究推動上的效率和制度能力,常被批評為嚴重不足。許多重要遺址調查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公開紀錄,官僚程序冗長、專業部門協調不明,甚至未能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平衡。這樣的行政弱點,令城市保育議程往往被迫讓步於短期的土地或房屋政策。澳門的古城牆不只是幾段泥石牆,而是這座城市的歷史骨架與文化靈魂。它們見證了葡萄牙人在華南沿海立足的歷程,也藏著華人社區與殖民政權互動的軌跡。研究這些城牆,不僅是考察材料與建築技術,更是重建澳門城市發展脈絡與文化自覺的基礎。這類研究能揭示被現代地產和旅遊包裝掩蓋的歷史層次,讓城市的記憶得以重現。

然而面對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澳共政府的行政能力卻長期乏力。無論是文物調查的規劃、考古成果的公開,還是部門之間的協調,均顯得混亂而低效。許多研究只能依賴個別學者或民間力量零星推動,政府卻常以政策藉口推諉責任,甚至在具爭議的工程中對文物評估草率決定。這種行政失能,已非單純的效率問題,而是文化治理失衡的制度病徵。更令人感到隱憂的,是澳門在未來面對城市更新與保育衝突時,可能失去對自身歷史脈絡的掌握。當日常城市建設不再以文物價值為核心判斷準則,古城牆所承載的空間記憶便會逐漸消失。若沒有建立長遠的研究體系與透明制度,澳門有可能重蹈過去「拆了才研究、研究後再失守」的循環。澳共政府似乎仍未真正理解文化遺產的長遠價值。古城牆等歷史空間一次次在發展壓力下被削弱、遮蔽、遺忘。所謂「保育」往往淪為形式工程,行動貧乏當城牆的研究被邊緣化、保育機制失靈,澳門的歷史身份也隨之被稀釋。這不僅是文化損失,更是城市治理的道德破產。今天,我們研究古城牆,不只是為重構昔日防線,更是在提醒政府和社會:城市的真正精粹在於我們是否還能守住歷史的根。若澳共繼續以官僚惰性與短視措施回應文物議題,那麼澳門未來將不僅失去古城牆,更是每一位公民面對城市未來時的選擇。唯有當社會真正理解這些泥石牆背後的集體記憶與文明意義,政府提高保育行政的透明度與專業性,澳門的文化命脈才能得以延續。


 

賈梅士與澳門城

 


拉克拉帆船 ( nau ) 的木製帆船模型。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葡國詩人賈梅士 (Luís Vaz de Camões) 在其史詩《葡國魂》 (Os Lusíadas,亦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描寫達. 伽馬 (Vasco da Gama 1469-1524) 及其遠征艦隊的事蹟,率領葡萄牙艦隊首航印度的歷史壯舉為主題,其中記錄包括“聖加百列號”與“聖拉斐爾號”,這兩艘是遠征隊的主力卡拉克拉帆船 (carraca葡萄牙文nau) 。詩中讚美達.伽馬帶領葡萄牙人勇敢探索通往印度新航路,歌頌航海、戰爭與民族大志。賈梅士透過詩句描寫英雄在大海上「壯志未酬,破浪前行,無畏挑戰遠方」、「勇敢地把船駛向未知」等精神,賈梅士詩中「地盡於此,海始於斯」 (Onde a terra acaba eo mar comesa) 已成為葡國讚美勇者的象徵。

葡萄牙人航海用的星盤,是一種用來確定船隻在海上位置和航路的導航工具。其主要用途是在航海過程中測量太陽或恆星在地平線上的高度,藉此計算緯度,幫助航海家知道自己在海上的具體位置。星盤通常是金屬製成的圓盤,帶有刻度和瞄準器,使用時將星盤垂直對準地平線,通過讀取刻度來測量天體的高度角度,星盤就是航海家用來天文定位和測定緯度,幫助船隻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航路的實用儀器。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澳門城與賈梅士的關係非常深厚且具有歷史意義。賈梅士 (Luís de Camões) 是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在1556年來到澳門,並在此居住了約兩年。期間,他在白鴿巢公園的石洞內創作了他的史詩作品《葡國魂》 (Os Lusíadas) 中的部分章節,這部作品被譽為葡萄牙的國家史詩,相當於荷馬、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賈梅士在澳門的生活帶有浪漫色彩,他在此除了創作詩歌,還有與華人女子的愛情故事,並擔任駐澳門的軍官。這段經歷被認為是他生命中美好而難忘的時光。後來他離開澳門時,攜帶著他的情人返回葡萄牙,但途中因船難失去了她。他對澳門的詩作與感情,至今仍被當地及葡萄牙社群所紀念,澳葡政府將6月10日定為「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當天會有多個團體在賈梅士洞前舉行紀念活動。


一、澳門古城牆的興建


澳門城 (Cidade do Nome de Deus de Macau) 的徽號。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澳門古城牆大多建於16世紀中後期至17世紀初,最早可追溯至1568年至1569年,主要由葡萄牙人為抵抗海盜及荷蘭侵襲而建。1623年後於馬士加路也 (Don Francisco de Mascarenhas) 任首任澳門總督期間,曾大規模加固和擴建城牆,奠定城牆的基本界址和規模,直到19世紀中期城牆才開始被拆毀。古城牆的主要分布大致環繞澳門半島中南部,形成一個以炮台為基礎,依山勢向東、西、南三面防守的海防體系。主要段落包括:北段:起自沙梨頭附近的河邊內港 (即內港區) ,經聖安東尼教堂附近過去的堡壘區,沿聖保祿教堂遺址西面山坡蜿蜒向上,通過大炮台、聖若望小炮台 (已拆除) 、山頂小炮台 (已拆除) ,再轉向南沿東望洋山下山,至加斯欄炮台區,北段城牆原有城門聖安東尼門 (三巴門) ,是城牆內外人員出入及中葡交流通道。此段城牆約於1626年完工,部分至今仍有遺跡,包括加斯欄花園後側、若憲馬路附近。

東段及南段:昔日葡人還沿海岸線依山勢建有多個炮台如聖約翰炮台、仁伯爵炮台 (現已拆除) 、聖方濟各炮台和西望洋炮台,城牆也向東和南延伸守衛澳門半島南部區域。 現存完整較好且保留較為明顯的古城牆主要有以下三段,1. 近加思欄馬路一段夯土牆遺跡,長約18.5米,高5.6米,寬約1.08米,牆身用泥砂、細石、稻草和蠔殼粉夯實而成,質感堅固,可抵禦炮火。2. 近若憲馬路一段保存較好。3. 近西望洋聖堂一段,同樣為夯土牆體結構。此外,三巴門 (聖安東尼門) 為城牆上的重要進出關口,現已不存在但位置和歷史有跡可考。古城牆的材質特色是采用泥砂、細石、稻草、蠔殼粉為材料,分層夯實築成,結構結實而獨特。城牆遺跡如聖保祿教堂遺址西側的夯土牆,牆身有磚券拱門洞,周邊配合民居和哪吒廟,構成深厚歷史氛圍,澳門古城牆形成了一個環繞葡人居住區的防禦體系,融合地形和海防考量,歷經多次拆建與修繕,現存遺跡雖不多但保存有力,充分展現16至17世紀澳門防衛建築的歷史價值與特色。


二、澳門古城牆的結構成份


古城牆的夯土結構,磚石結合,蠔殼粉為當地海洋資源加工而成。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澳門古城牆不同段落在建材與建築技法上主要體現了以夯土結合海洋資源使用蠔殼粉的特色:

1. 夯土結構:主要城牆段如加思欄馬路段,以泥砂、細石、稻草及蠔殼粉混合夯實築成, 牆體堅固且具有一定的彈性,可抵禦炮火破壞。技法上分層夯實,表層壓實密實,內部骨架由細石與稻草組成,兼具防水與結構穩定功能。 2.磚石結合:在聖保祿教堂遺址西側古城牆段,使用磚券拱門洞結構,磚塊用於建築門洞與重要結構部分,提升承重與結構安全。材料多為燒製紅磚和石料,配合夯土體提高強度。 3. 材料來源: 蠔殼粉為當地海洋資源加工而成,不僅作為夯土混合物的結合劑,也令牆體具一定耐海風腐蝕能力其他主要材料包括本地泥砂、細石、稻草,反映當時材料取得情況和建築成本考慮。 4. 建築特色的差異: 北段城牆如靠近加思欄的段落講究夯土厚重與防禦功能,保存較完整, 東南段因靠海多炮台防守,牆體可能配合炮台石砌結構,結合法式防禦工事技術也有所融合。城牆門洞設有典型的磚劵拱形結構,兼具防禦與通行功能。 總結:澳門古城牆的不同段落在建材上主要以當地自然材料 (泥砂、蠔殼粉、稻草、細石) 作夯土牆體,再配合磚石於門洞及重要結構。建築技法上注重分層夯實及結構穩定,局部引入拱券磚結構加強承重與通風。這些技法反映了16-17世紀澳門在物料利用、防禦需求與地理環境的綜合考量。


三、葡荷戰爭中的澳門城牆

荷蘭人在1665年再次襲擊澳門規模遠不及前數次的戰鬥。原本題為Vista de Macau (Makou) in L'Ambassade de la Compagnie Oriental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mpereur de la Chine ou Grand Cam de Tartarie, Paris, 1665。澳門 (馬交) 景觀,巴黎東方聯合軍對達中國皇帝領土,巴黎,1665 年。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室

1622年葡荷澳門戰役中,當時澳門的城牆尚未完全修建,只有部分防禦設施存在。根據歷史記錄和澳門城牆相關資料,當時城牆上設有四個正方形碉堡,這些碉堡作為防禦的主要據點。主要城門當時尚未完全形成絕對固定的規模,木門也未全部安裝完成,城牆防禦尚在建設中,尚未形成完整城門系統,這些結構在後續幾年才逐步完善。葡荷澳門戰役之前,當時澳門的城門並未完善,但根據現存資料與研究,當時仍存在或可以推測存在的城門有以下幾個,大門 (Main Gate) ,位於澳門半島北側,是進出澳門城區的主要出入口,但當時結構相對欠缺穩固。南門 (現今劃為媽閣方向) ,一些資料指出當時已有臨時性的出入口朝南,連接媽閣地區,但並非完整城門。東門及西門記錄較少,可能為沒有明確城門結構的通道或簡陋設施。因城牆尚未完成,大多城門可能為臨時性木質或簡陋結構,且具防禦功能的城門尚屬後期修建。

1622年使用的城門主要是一座位於北面的大門,其他方向大多為臨時門或城牆缺口。 澳門城牆在葡荷戰爭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明朝政府反對葡萄牙人在澳門修建完整的城牆和防禦設施,導致澳門長期處於防衛真空。1622年荷蘭軍進攻澳門時,澳門的防禦多依靠臨時的兵力和耶穌會神父指揮的炮擊等方式抵抗,而非堅固的城牆。荷蘭軍雖然兵力佔優,但最終被葡軍擊退,防禦成功原因主要是澳門軍隊的英勇作戰和策略,城牆在防禦中並未發揮決定性作用。 然而於1632年葡萄牙人以抵禦荷蘭人入侵為由,恢復建造了北部的城牆及炮台,這是荷蘭五次攻澳戰役後的加強防禦措施。當時的舊城牆是澳門重要的防衛設施之一,也成為今日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在1622年葡荷澳門戰爭中,澳門城牆尚未完善,未能成為主要防禦力量,防禦成功更多靠軍隊和其他防禦措施;戰後為了防禦未來攻擊,葡方加強了城牆和炮台建設,葡方意識到防禦不足,開始加強城牆與炮台建設,奠定了澳門後續的城市防衛格局。


四、澳門聖保祿學院圍牆

大三巴在焚毁之前的銅版畫作品,顯示出這座名為「天主之母教堂」,為當時重要的宗教場所,十九世紀中葉大三巴修院手工上色銅板畫 Jesuit Convent Macao 1852-1854.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澳門聖保祿學院圍牆建於1606年,屬於中世紀封閉庭園 (Hortus conclusus) 的設計理念,將學院各設施如教堂、教學區、庭院、宿舍等包圍在內。分析圍牆結構的材料與建築工藝,如夯土與石塊結合的牆體結構,牆體層次清晰,見包灰青磚層和黃土夾層,牆體結構穩固,保存至今的牆段在高園街等地已有考古發掘標誌學院的邊界,反歷史建築格局和學院歷經多次火災和重建,圍牆見證了其興衰變遷,是研究聖保祿學院歷史和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遺存。


澳門聖保祿學院圍牆碎片樣本。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澳門聖保祿學院的圍牆建造始於1594年,與學院的整體建設同步進行,並於1606年完成圍牆的重建。這道圍牆用夯土和石牆砌成,環繞學院的多個設施如教堂、教學區、庭院和宿舍。歷史上,圍牆在1601年大火後被重建,並在後續數百年內依然存在於多幅18至19世紀的繪畫和地圖中,顯示其南、東、西、北四面的範圍。1762年因耶穌會在葡萄牙帝園取締被關閉,1835年大三巴再度遭火災,建築大部分毀壞,但部分圍牆和遺跡得以保留。圍牆在學院的歷史中不僅是邊界標誌,也見證了學院的建立、興衰及與澳門城牆的結合與防禦功能。


五、 回顧澳門城牆的興建與拆除

西望洋山上拆除剩下主教山古城牆小段,過去的澳門舊城區曾被城牆包圍,沿內港延伸至媽閣炮台一帶。山頂曾是澳門主教的寓所,故俗稱「主教山」。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室

澳門古城牆的建造和發展歷史大致可分數個階段,建築起始於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初,澳門城牆最早修建可追溯到1568-1569年,當時葡萄牙人為抵禦海盜及荷蘭人入侵,開始在澳門半島南灣一帶,建築臨時性的城牆,多為木架泥土結構,較為簡陋, 1623年澳門首任葡萄牙總督馬士加路也上任後,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加固和重建,採用蠔殼、沙子、稻草、泥土等材料夯實牆體,使城牆更加堅固,城牆大致範圍包括澳門半島中南部,聯結多個炮台,形成了重要的海防體系。 與中國明朝政府的矛盾與拆毀,16至17世紀,明政府不允許葡萄牙人在澳門私築城牆,城牆歷經數次被拆毀。1623年葡方未獲明朝許可私築城牆,被明朝官員徐如珂率兵拆除;但基於防禦荷蘭人入侵需要,葡方又於1632年復建城牆。

17至19世紀,城牆持續作為防禦結構維持使用,城牆包括數個主要城門及炮台,為保護半島北部、東部及南部葡人區域,組成較完整的城防網絡。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隨著澳葡政府擴張澳門管理範圍及時代發展,城牆逐漸失去防禦作用,開始分段拆除。1849年關閘城樓被葡方拆除,1863年澳葡政府進一步拆毀城牆,1870年拆除關閘城樓,直到近代多數城牆已被拆除,只剩部分城牆遺址保留。 今日澳門有三處主要城牆遺跡,分別位於加思欄馬路、若憲馬路以及西望洋聖堂附近,這些遺址是昔日城牆的一部分,且因其歷史價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古城牆自1568年始建,經歷明朝禁止拆毀、葡方復建、持續擴展防禦體系,至19世紀中起因城市擴張及防禦功能消失,開始逐步拆除,現今僅存少數遺跡見證其歷史發展。

 

五a、 澳門城牆的殘留痕蹟


澳門山頂醫院周邊近若憲馬路一段泥石牆的殘留痕蹟。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澳門山頂醫院周邊近若憲馬路,乃有一段泥石牆的殘留痕蹟發現,與澳門古城牆的建築質料在多方面極為相似,這是一項極具歷史價值的研究。這段泥石牆由傳統的石塊與泥土夯打實而成,展示出與古城牆相同的建築技術和材料使用,反映了當時澳門防禦工事的建造工藝與設計理念。這段牆體不僅為研究澳門古城牆的結構、材料來源及保存狀況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也加深了對本地歷史城防體系的理解。也能補充澳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添加了新的佐證,對於保存和傳承澳門古城牆的歷史意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上圖:澳門若憲馬路的一段夯土牆,與古牆遺存十分契合。下圖:被混凝土補强加固。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聖羅撒女子中學後門的澳門古城牆,加裝了保護裝置作為展示,同時也方便澳門市民參觀。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正文部分

 

 完整文本( 桌上電腦 )  /    啟動新視窗閱覽 (桌上電腦 /手機)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