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標本序號: -
|周期
(Period): 7
|
區
(Block): f
|
族
(Group): IIIB / 3
鈈 Plutonium, Pu
中文同義名稱: | 鈽 |
原子序數: | 94 |
館藏編號: | 未有館藏 (未有該元素的研習紀錄) |
拉丁文學名: | Plutonium |
命名辭源 (含意): | Pluto (冥王星) |
發現者 (國家): | Glenn T. Seaborg, Arthur Wahl, Joseph W. Kennedy et Edwin McMillan, (美) |
年代: | 1940-1941 |
原子量: | (244) |
電子組態 |
[Rn] 5f6 7s2 2, 8, 18, 32, 24, 8, 2 |
熔點 (凱氏 K, 0 K= -273 oC): | 912.5 |
沸點 (凱氏 K, 0 K= -273 oC): | 3505 |
密度 (克/厘米3, g/cm3): | 19.816 |
主要光譜線波長 (納米, nm): | |
己知同位素數目 (個): | 6 |
同位素質量範圍: | 238-244 |
地表中豐度 (百萬分之一, ppm): | 無 (人工元素) |
海水中豐度 (百萬分之一, ppm): | 無 (人工元素) |
生物學上的角色: | 放射危害性 |
樣本狀態: (一般採用玻璃熔封) | 無 |
首次的館藏收集日期: |
不適用, 除了它得放射性, 鈈是一個化學毒性極強的元素, 更嚴重的是: 積蓄數千克的純鈈足以製作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這種特性使元素研習或收集者無法獲得任何有關含鈈的物質。 |
![]()
三位一體核爆玻璃石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品) 三位一體核爆玻璃石 (Trinitite) : 美國的曼克計劃的核心項目之一,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 (New Mexico)附近的阿拉莫戈多 (Alamogordo)進行試爆以鈈 (Plutonium) 為引發的首個原子彈時, 核子反應所產生的高熱把當地的土壤形成玻璃狀結構的特殊"人造"岩體。標本由 Ralph Pray 博士於1951年收集, 長1.3cm x 闊1.1cm, 厚0.5cm, 重量0.63米。含深綠色玻璃狀岩體, 放射活性: 0.1uSV/hr (微希/小時)。這是人類首次進行大型核爆的象徵物。 這個玻璃石的原始成份為沙狀的黏土, 由鈈裂變產生大量熱量使其產生質變而形成玻璃狀殘餘岩體, 主要為長石砂岩、方解石、輝石和角閃石, 這些成份和原始岩土混合而生成這種新岩種。因為含有銫、鉬的放射性同位素、鎇和痕量的鈈等, 玻璃石帶有微量的放射性。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博士 (Dr. Glenn Teodor Sjöberg,
1912-1999) 的親筆簽相片 (延陵檔案室 藏)
館藏類别:紙本 1940年分離了鎿(Np, 93)元素, 期後至1958年他和他的圑隊們發現了鈈(Pu, 94)和鎇( Am, 95), 即原子序數94-102的9個超鈾新元素。1997 年8月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106號元素為𨭎 (Sg )。
|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