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澳門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macau) 初探:

 

但將冷眼觀螃蟹

 

 

翱鵰

 

修訂版次: 14 II 2024

 

 

 


概 要

 


夜幕將臨的澳門半島: 地區的文化、藝術和行政中心

這是一座很奇異的城市!

澳門的土地面積本來就很細小;跟生物多樣似乎構不成甚麼戲份, 再加上極為高度的都市化, 已經把本來彼此孤立的氹仔路環以人工陸橋永久地連接在一起, 這座以花崗岩為主的城市具特殊科學價值的自然生境迄今僅殘餘澳門半島西北角的青洲山氹仔大潭山一帶和路環島大部份原生地域。尤其是小小的路環島, 居然孕育三個奇異的物種:澳門鳳尾蘚 (Fissidens macaoensis Zhang, 2011 )、澳門米蝦 (Caridina macauensis Zhou et al., 2021) 和澳門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macau Huang et al., 2018 );這不僅是迄今已知僅於澳門的物種, 它們分别在其群組中的分類學獨特性更是使人驚嘆!


澳門新馬路的騎樓地面上用石粒砌成的蟹形飾紋

南海溪蟹屬是1968年由玻特 (Bott) 根據產於菲律賓的一種溪蟹科的物種而建立的, 本屬由溪蟹屬 (Potamon) 獨立而來, 當時祗包容兩個物種:Nanhaipotamon balssi Bott, 1968 (菲律賓) 和 台灣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formosanum (Parisi ), 1916 (分两個亞種, 分布於台灣日本琉球群島) 。本來同列入溪蟹屬的香港獨有種亦被歸納入這個屬內,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Shen ), 1940 ]可說是本屬中比較典型的物種了。如今南海溪蟹屬大約有 20 多個物種, 絕大多數添加品種多是近年大陸學者樂此不疲的工作結果, 在此不得不加以讚許!

在已知南海溪蟹屬中各物種中, 除了體形大小和體色由深綠至深紫色譜內呈不同程度的差異外, 基本上外觀是極難區分的。直至目前為止;按解剖學特徵配合檢查雄性交配器的特别形態的鑑定似乎成為今天認證的依據了;對於雌蟹而言, 除非同時有雄蟹出現的環境中被紀錄, 否則要判定某種品種是十分困難的。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Shen ), 1940  雄性標本 (香港島,源於自然死亡的個體)

香港南海溪蟹體上以橙紅色足於跟其他鄰近地區的同屬物體區分, 本常見的物種廣泛分布在香港島九龍新界的中海拔山溪中;但是, 祗分布在澳門的同屬物種則現時僅見於路環島, 體色和廣泛分布物種、同時在氹仔也有紀錄的廣東南海溪蟹極為接近, 以雄性交配器的形態方是唯一核實方法。


 2019
年左右科普熱方興未艾時澳門 "吉祥物"宣傳物今日看來有點可笑

澳門南海溪蟹 (路環山溪蟹) 一般出現在距溪岸不遠的澗中, 以洞穴或石隙作蔽體, 行 動十分敏捷, 牠們以變換在蔽體中的躲藏角度來躲避敵人的騷擾;所以在野外不易被發現。格物研究組在炎夏期間有在蟹洞附近勘查一整天甚麼連單個紀錄也没有, 這物種行縱異常詭祕, 所以對其生活習性仍屬不詳, 至於另一種同科異屬的横琴粤溪蟹在特定生態點中則數量明顯較多。


曾認為是香港獨有物種鐮刀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zanklon Ng et Dudgeon, 1992)近年證實也見於澳門路環


澳門南海溪蟹的攣生

 


武平南海溪蟹 cf. Nanhaipotamon wupingense Cheng, Yang, Zhong et Li, 2003
源自香港水族市場, NEU-A66-031

這純粹是一個冥冥之中的巧合: 2023年筆者在香港的水族市場中見到一種體形比較怪異的雄性南海溪蟹雄性亞成體, 由於避免因檢查第一交配器(G1, 腹肢)傷及蟹隻的生命, 所以一直以未知種 處理, 飼養期間的健康狀況是可以的, 但經過幾次的春寒極端温差後不幸身故。到了此時格物研究組始就其種的屬性進行詳細的鑑定;這個亞成體雄性的第一交配器末端的形態顯然和廣東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guangdongense Dai, 1997) 大相逕庭,反而跟澳門南海溪蟹相似,但從體型和體表色澤而言絕對可以判斷並非該物種;而似是產於福建狹隘性分布的武平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wupingense Cheng, Yang, Zhong et Li, 2003) 至於為何被水族業者採獲以至流落到香港的市場等問題己遠超越本專輯的考慮範圍;討論無甚麼意義!


武平南海溪蟹 cf. Nanhaipotamon wupingense Cheng, Yang, Zhong et Li, 2003
G1 雄性第1交配器的未端形態跟澳門南海溪蟹非常相似

這個物種同樣在澳門南海溪蟹鑑定及命名者的工作過程中有著一段小插曲, 根據有關文獻[1] 記載:原始論述武平南海溪蟹的文章中插圖很少,描述也很簡短,單從文獻論述的結構相似性很難跟澳門發現的新品種作比較。更可笑的是:原藏於福建寄生蟲疾病研究所 (Fujian Research Instituteof Parasite Disease) 的模式標本己經佚失, 採集者聲稱在原產地重新採樣作為新模式標本 (Neotype )補足物種沒有憑證的缺點, 而且認證了武平澳門物種之間的相異性。此舉亦為南海溪蟹屬 (Nanhaipotamon )內多 増加了两個品種。同樣地,由於珠海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zhuhaiense Huang, Huang & Ng, 2012) 的特異性似乎仍在廣東南海溪蟹的種內變化範圍中,故此該物種似乎應該被歸併了。


分類學特徵


● 軟甲綱 Class: Malacostraca, Latreille, 1802
 
十足目 Order: Decapoda, Latreille, 1802
 
腹胚亞目 Suborder: Pleocyemata, Burkenroad, 1963
  
短尾下目 Infraorder: Brachyura, Linnaeus, 1758
   
溪蟹總科 Superfamily: Potamoidea, Ortmann, 1896
    
溪蟹科 Family: Potamidae, Ortmann, 1896
           ●
南海溪蟹屬 Genus: Nanhaipotamon, Bott, 1968
           ●
粵溪蟹屬 Genus: Cantopotamon Huang et al., 2017

 

澳門南海溪蟹 (路環山溪蟹)

 


雄性特寫


雄性(上) G1:雄性幼體第1交配器的未端形態和 雌性 (下)


澳門南海溪蟹的棲穴


澳門南海溪蟹雄性的自然蛻殼 (根據原色復原技術處理及安裝義眼)

( I) 澳門南海溪蟹 (路環山溪蟹 / Coloane hill crab)  Nanhaipotamon macau Huang et al., 2018 , NEU-A66-018

生 境: 澳門路環, 海拔 20-50米, 穴洞出現在清澈溪澗附近, 以水中的各種無脊椎動物或腐植質為食。

鑑定特徵: 體色褐黃至紫紅色, 背甲尺度: 2.8~3.5 X 2.0~2.5mm, 側緣呈三角形, 側緣幾乎直, 雌性略小, 近構圓形, 背甲寬大於長, 區域不明顯, 背面凸, 前外側區域有輕微皺紋;眶後嵴尖銳橫向擴展, 幾乎與鰓上齒和腹壁嵴融合。外部的眼眶角呈銳三角形, 外緣微凸至幾乎平直, 與前外側緣有明顯的間隙分開; 雄性螯足左右的大小不一, 雌性的左右基本相同, 皆以棕色、紫色和白色為主。雄性第一交配器 (G1, 腹肢) 細長, 亞末端段遠端逐漸變細, 末端節段大, 遠端擴張, 遠端邊緣層狀, 頂端鈍, 向外展。 雄性第二交配器 (G2)基部近卵形。 根據新種發布者表示: 本種和僅分布於香港, 體型較大且體色以橙紅色為主的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Shen), 1940 有明顯分別, 但跟見於氹仔和廣泛分布於廣東省南部, 體色多呈偏綠色的廣東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guangdongense Dai, 1997 極為相似。僅以雄性第一交配器(G1)末端的形態略有差異以資識別, 雌蟹則很難分辨。

分 布: 澳門特有種, 僅見於路環島, 有的生境點與橫琴粵溪蟹 (Cantopotamon hengqinense )混棲, 數量稀少。


 

橫琴粵溪蟹

 


雄性特寫


雄性(上): G1:雄性第1交配器 (源自在野外自然死亡的雄性成體) 和雌性 (下)

 (II) 橫琴粵溪蟹 Cantopotamon hengqinense Huang, Ahyong et Shih, 2017, NEU-A66-017

生 境: 澳門路環, 海拔 20-50米, 棲於清澈溪澗中的石隙附近, 以水中的各種無脊椎動物或腐植質為食, 本種的澳門群落和澳門南海溪蟹混棲在同一生境中。

鑑定特徵: 體色褐黃色綴以淡黃色的斑駁條紋, 背甲尺度: 1.6~2.0 X 1.5~1.8mm, 背甲寬大於長, 區域不明顯, 背面橫向和縱向稍凸, 表面整體光滑,前外側有融合皺褶區域。粵溪蟹屬和南海溪蟹屬很相似, 但體型較小, 雌雄的左右螯足基本同形。

分 布: 澳門珠海市(橫琴), 澳門僅見於路環島上幾條溪澗中, 數量稀少。


強裝可人的獵者

 

穿著一副笑逐顏開的紋飾的外衣, 舉起大小不一的大鉗, 誰知道牠賣萌的企圖是在設陷阱還是逗人歡笑, 這幅很詭異的圖書成為了本專題的主角: 牠似乎是近年發現澳門獨有物種之中體形最巨大的一種, 牠不似澳門細蟻這類如街童糾合, 連群結隊以弱制強的群獵式昆蟲, 而是單戈獨戰的勇者, 獵物當前, 牠生性凶暴, 但在狩獵者面前卻表現得十分膽怯, 總是把自己隱藏在天敵的視線以外, 絕對不輕易現身在人類眼前, 故此牠是近幾年前才被人意外地發現, 由於其雄性交配器形態和近緣種的不同為主要依據而被定為新物種; 除了體色也有分別外, 極酷似廣泛分布於鄰近地區(香港除外)的廣東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guangdongense Dai, 1997


 澳門的兩種溪蟹混棲的生境

路環堪稱是澳門的市肺, 這個本來是孤立的小島和鄰地在長期隔閡中保留遠古的遺孑物種, 或者在陸封的環境中演化出一些獨特的品種, 這是生殖隔離的結果, 南海溪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除了澳門南海溪蟹外, 路環還有一種同科較細小的品種, 仿如街坊鄰里般生活在幾個生境點跟牠們混棲在一起, 這種小型溪蟹僅見於澳門和珠海市的橫琴, 因為首先在橫琴被發現被稱為橫琴粵溪蟹 Cantopotamon hengqinense Huang, Ahyong et Shih, 2017

格物研究組在本年多次在澳門的溪蟹產地進行勘察, 我們集中在路環研究兩種數量極少的瀕危種, 並 "邀請" 了兩對雌雄個體協助拍攝補充影像資料的工作, 為了尊種牠們的付出, 研究組還給牠們各蟹起了名字:


 澳門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macau) 亞成體雄性


澳門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macau) 亞成體雌性


橫琴粵溪蟹 (Cantopotamon hengqinense) 亞成體雄性


橫琴粵溪蟹 (Cantopotamon hengqinense) 成體雌性


 澳門南海溪蟹(左)和橫琴粵溪蟹(右)的背甲 (白色標尺: 1 cm)

我們完成了澳門生物多樣性暨地質研究計劃 (Projecto de Biodiversidade e Investigação Geológica de Macau) 2023 之後發現: 澳門各區的高海拔綠色地帶基本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  要不是直接蕩平就是把原生樹木下的植被清理掉, 主事人可能以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空間和安全感給使用者, 當然這種想法沒甚麼歹念; 但是大自然不是人類獨享的, 把視之為雜草的次生林組成清除早晚必釀成生態災難, 小型地棲動植物因此而滅絕, 水生生物山體繼而因而引起溪澗的乾涸而消失!


路環部分的原生林受到嚴重的人為破壞,遠觀如墳山一般

這種瘋狂的生態破壞己經迫近一直被官方奉若神物的澳門鳳尾蘚 (Fissidens macaoensis) 身邊了, 這是我們親眼目睹的事實, 它們是否還有明天? 一群來自"城隍廟" 的技術官僚每月瓜分了不少澳門人的公帑卻不斷在破壞澳門大自然的未來, " 天以萬物澤人,  人無一物以報天", 如果繼續下去, 我們不敢奢望再有猷了, 既有種可以得到保育己屬不幸中之大幸矣!


看君橫行到幾時

 

這是澳門其中一道很受歡迎的美餚:水蟹粥配襯在克拉克式的青花瓷盤內。

盤中的當然不是賀二夫婦的澳門南海溪蟹, 也不是橫琴粵溪蟹新街坊和牠的女友; 而是蟳屬 (Charybdis species) 的食用蟹類。

格物研究組經過艱辛的工作,尤其是經歷在野外勘察時幾近中暑的煎熬之後, 終於完成了對澳門南海溪蟹的初探計劃。為了慰勞成員的努力, 我們特地設了一個蟹粥餐會。這是澳門很有特色的美食,藉著它的可口味覺懷緬己經逝去 的澳門式寧靜、自由自在和樂天知命的生活。同時也對將來有撥雲見日的期待和祝福!


主要參考文獻

[1] Chao Huang, Kai Chin Wong and Shane T. Ahyong. 2018. The Freshwater Crabs of Macau,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Nanhaipotamon Bott, 1968 and the Redescription of Nanhaipotamon wupingense Cheng, Yang, Zhong & Li, 2003 (Crustacea, Decapoda, Potamidae). ZooKeys. 810: 91-111.

[2] Chao Huang, Shane T. Ahyong and Hsi-Te Shih. 2017. Cantopotamon, A New Genus of Freshwater Crabs from Guangdong,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Species (Crustacea: Decapoda: Brachyura: Potamidae). Zoological Studies. 56; 41.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