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城內外滿目瘡痍,屍橫遍地,成了活生生的人間地獄,2025年本室把歷史照重繪,朦朧的畫面與歷史原照交織成中國近代史事件的哀歌,毫無疑問,這是被遺忘的歷史悲劇,與南京大屠殺同樣悲慘,戰爭對人命視為草芥的歷史暴行。老百姓命賤如泥、人如螻蟻不值一文錢的所謂革命時代!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序: 長春遍地彼岸花

共軍佔領長春後,司號員的士兵吹響了他們視為「勝利的號角」,這照片成為了長春圍城後著名的一幀歷史照片,「號角」是否要吹給數以十萬計長春亡靈的安魂號曲?!「長春圍城」被稱為中國近代上被遺忘了的悲慘歷史事件。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殍骨塵揚隨風散, 但抹不掉歷史的殘餘!
本年正值二戰結束八十周年紀念, 相信當年目睹日本投降的中國人, 其內心的激動必定是難以言喻的:大家在期待國家從振作的同時, 也必對將來滿戴著幸福的憧憬!可是在大家歡天喜地慶賀國土重光的同時, 一隻翻雲覆雨的手正在伺機而動, 在那遍體鱗傷的授降政府中搶奪這個剛剛才光復的河山!中國人享受了如新婚宴爾的短暫勝利滋味後, 不久又從國共均擁干戈互殘的兄弟鬩鬨開始, 人民到了實力懸殊的弱勢被打壓, 繼而和統治者演變成為全方位被監控的奴婢關係, 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引領下當著這個大國的公民!
長春圍城事件是抗日勝利後中國人嘗到的第一身毒打, 之後有關引致人民集體死亡的歷史事件討論被人以立法的手法逼人禁若寒蟬。坦白說:對於事件於圍城史實所留下來的第一手實證和文本資料等"罪證"似早己被系統性銷毀了, 存世的並不多, 雖然如此, 事件的骨架仍顯現得很清楚, 我們仍可以利用古生物的方法, 把一連串的化石標本和地質旁證重新構思出一個古生代和新生代!
日本是異族, 沒可能強迫人家向我們賠罪, 但是同族傷殘的罪孽絕對是就不可饒恕的!以過去100年作為時間軸, 參考中國人在各種慘案中集體的死亡事件的遇難人數中保守估計:同族傷殘比異族加害至死的人口多於百倍數量級的基礎, 所以我們要認清歷史, 才能把這些殘殺同族的癌細胞拒諸身外, 這個民族才可以茁壯成長, 昂首闊步地安居在東半球!
延陵科學綜合室 (自然歷史) 翺鵰
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的歷史的一刻, 毛澤東與蔣介石祝酒, 蔣氏身旁還有美國特使赫爾利(右一)。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全國民族主義到達頂峰, 國共兩黨破天荒進行和平談判, 毛澤東與共產黨代表團來到重慶, 與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 在重慶的國民黨將領張治中的官邸「桂園」進行, 由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期間, 重慶談判進行為期43天談判的成果。最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代表達成協議。雙十協定正式名稱為《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故稱「雙十協定」具體地點是雙十協定的核心內容包括:
• 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以對話解決爭端
• 共同推動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
• 反對內戰, 致力於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
• 實行三民主義
• 迅速結束訓政, 實施憲政
• 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討論國家重大事務及制定新憲法
• 國民政府解散特務機關, 釋放政治犯 (漢奸除外)
• 中共願意縮編軍隊, 國共承認彼此的合法政治地位. 然而, 儘管雙十協定中雙方同意避免內戰、和平建國, 但協
定並未解決國共雙方在解放區治理權、東北問題等根本分歧。國民黨方面並未真正遵守協議精神, 蔣介石政府利用協定拖延時間, 同時實施軍事部署準備內戰, 甚至發動了攻擊共產黨勢力的行動
(包括所謂「較場口血案」等事件) 。
《雙十協定》於1945年10月10日在重慶簽署, 標誌國共雙方試圖透過談判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努力。但由於國共雙方欠互信基礎, 國共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分歧與敵對
, 無法就解放區行政權及軍隊控制達成共識, 東北地區的軍事控制權爭奪激化衝突, 國共內戰1946年開始全面爆發最終全面戰爭爆發。 最終爆發內戰, 《雙十協定
》成為歷史文件。
中華民國陸軍新篇第一軍 由抗戰到戡亂

陸軍新編第一軍五十師砲兵營在廣州黃花崗前留影; (左上)中華民國陸軍新編第一軍砲兵營(教幹)佩章。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1946年3月13日蘇聯軍隊從四平撤出後, 中共東北民主聯軍迅速進攻於3月15日佔領四平, 並瓦解了國民政府遼北省政府, 取得城市的控制權。
國軍方面隨即分兵三路向南、東、北推進, 力圖收復失地並圍堵共軍。3月底國軍集中兵力發起對本溪及四平的反攻, 意圖奪回重要據點。
3月27日, 國共及美三方在重慶簽訂《調處東北停戰協議》, 暫時停止大型戰鬥, 並派出停戰調處小組進行調停工作, 但實際上戰事未完全停歇。
4月初至5月期間, 國共雙方持續在四平展開激烈攻防戰。中共號召堅守四平, 將其作為戰略據點堅持抵抗, 意圖消耗國軍兵力。
蔣介石於5月15日晚緊急召回孫立人, 新一軍軍長孫立人連夜制定攻擊計劃。
5月16日, 新編第五十師正面攻擊四平防線, 新編第三十師與第三十八師從側翼突破, 孫立人親自到前線激勵士氣, 國軍士氣大振。 •
5月17日, 新五十師第一五〇團攻克四平東南制高點五頂山。共軍林彪指揮反擊但無法奪回該據點。 5月18日, 國防部長白崇禧飛赴東北督戰, 重新調整作戰部署, 加強包抄。
5月18日, 新38師114團突破四平東北防線, 新30師88團突破城南防線, 林彪決定棄守四平。被迫於5月19日下令撤離四平, 防止被國軍全殲, 孫立人率新一軍佔領四平街, 結束33天攻防戰。攻克四平後, 國軍乘勝追擊, 逼迫林彪部隊依毛澤東指令退守公主嶺。孫立人隨即強渡遼河, 攻下公主嶺與長春, 並取得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
整場戰役中, 孫立人用3天打破共軍長達數月防守, 扭轉了東北戰局, 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與堅強士氣, 國軍的此次作戰成為東北戰場的重要勝利。

《中華民國地圖冊》册內顯示長春市是四通八達的中樞地位,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
中華民國陸軍的新一軍前身新三十八師成立於1938年3月, 其後1943年底由美國顧問團協訓, 全面採用美軍步兵、砲兵、裝甲、工兵等兵種的聯合作戰體系。部隊戰術靈活強調偵察、步坦協同、炮火支援與空軍配合, 尤其是在印緬戰場和東北大型會戰中, 具備複雜地形下的機動與協同能力。
重視陣地縱深防禦:根據美軍理念, 採用碉堡結合散兵坑、交通壕等分層縱深配置, 使得每個單位能獨立防守、相互掩護, 大大提升防禦與反擊能力。
士氣與軍紀突出:經美軍嚴格訓練, 紀律嚴明, 軍風樹立「義勇忠誠」, 戰鬥力與執行力均為國軍中翹楚。
善用火力集中與機動突擊:作戰中強調主力部隊重疊排列, 交替掩護推進, 同時密切配合強大的炮兵與空軍火力, 進行快速進攻與局部反擊。 裝備特色
全面美式裝備, 新一軍主力部隊全部換裝美式武器, 包括M1903春田步槍、M1卡賓槍、湯普森衝鋒槍、M1911手槍、布倫輕機槍、BAR自動步槍等。 重火力配比高:
每師配備步槍約7,000餘支、衝鋒槍1,080支、卡賓槍540支、重機槍72挺、輕機槍約270挺。 火砲方面, 常用六零迫擊砲約170門、八一迫擊砲36門。
師屬砲兵營有美製105榴彈砲、75山砲, 連級配備60迫擊砲與反坦克火箭筒。防坦克武器如巴祖卡火箭筒、M3反坦克炮等。
裝甲載具與支援:裝備M3A3輕型戰車、M3A3與M4A4中型戰車;通信器材、工程裝備、醫療單位配備齊全, 大幅強化綜合作戰與持久戰能力。
隨部隊附帶美式摩托化輸送及野戰供給, 能長期獨立執行作戰任務。
新一軍可說是國軍最早、最徹底完成美式編裝訓練, 戰術靈活, 火力密集, 裝備精良, 綜合實力位居「國軍五大主力」之首, 被譽為「天下第一軍」 。
中共東北人民解放軍
林彪部署∼長春圍城

中共解放軍約有10萬人部署長春圍城,
共軍1948年5月
長春圍困戰的主要軍事領導人 毛澤東、林彪、蕭勁光、肖華, 是長春圍城歷史的大角色人物。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長春圍困的軍事部署與行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共解放軍約有10萬人, 與守城的國軍兵力相當, 約為10萬人。中共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指揮, 主要動用第一兵團, 其中包括六縱十八師、十二縱三十四、三十五師及多個獨立師
(6、7、8、9、10師) 組成包圍長春城的兵力。於1948年6月前完成了包圍部署, 以長春為中心, 方圓約45公里, 縱深約25公里, 形成兩道包圍線。包圍圈分東、西兩個地區隊, 東區由獨立6、8、9師組成, 六縱十八師作為機動部隊;西區由獨立7、10師組成, 十二縱三十四、三十五師為機動部隊, 布防城西和西南國軍主要突圍方向。共軍嚴密封鎖城外大小道路, 並築工事控制城外機場。以遠程炮火控制城內主要道路與新皇宮機場, 封鎖空中補給及交通, 限制國軍空投和出城行動。嚴禁糧食、燃料及生活物資進入長春, 也嚴禁城內百姓出城, 徹底切斷國軍補給線和外援。
長春戰役中的國共兩軍的指揮官主要包括, 中共由毛澤東共產黨軍委主席, 戰略指導和決策上擔當最高指揮角色, 中共解放軍由林彪擔任東北野戰軍的最高指揮官, 負責指揮圍困長春的戰役。共軍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為蕭勁光, 政委為肖華, 負責圍城的具體軍事部署和指揮。
防守的國軍方由鄭洞國為長春守軍的最高指揮官, 負責指揮國軍約10萬人的防守部隊。在守城期間實施加固工事、控制機場及搜購糧食的防守方針, 努力試圖堅守長春。
共軍採取「圍而不攻」與「長困久圍」策略, 避免大規模攻城造成重大傷亡。以軍事包圍與經濟封鎖為核心, 消耗國軍物資和士氣, 等待機會期間共軍防範國軍的多次突圍行動, 調動控制合適預備隊利用炮兵火力打擊突圍國軍。
共軍主力部隊向錦州和其他重要戰場推進, 切斷國軍在東北的南撤路線, 形成包圍合圍的戰略態勢, 長春圍困成為遼瀋戰役重要組成部分。
長春圍困戰的軍事部署注重嚴密包圍和封鎖, 共軍通過長困久圍的方式有效耗盡國軍糧草與士氣, 迫使國軍守軍投降, 為後續遼瀋戰役中解放錦州、沈陽等要地創造條件。
長春戰役阻斷國軍通訊和增援路線, 讓東北國軍被分割成若干孤立防區, 從而形成遼瀋戰役中一個多點殲滅的戰略態勢, 這使得共軍能夠逐步擊破國軍防線, 長春戰役和後續攻克錦州徹底控制東北交通要衝, 為共軍在内戰全局中奠定基礎。是中共東北戰場從戰略防守轉向全面進攻的重要轉折點。在中國近代史上長春戰役是遼瀋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遼瀋戰役的戰局有著關鍵影響。中共在內戰勝利取1949年得政權的至為重要。長春戰役以共軍圍困長春切斷國軍援軍路線為核心, 使國軍在東北的兵力被孤立與分割。共軍包圍長春並採取「圍而不攻」策略, 消耗守軍實力, 等待機會, 國軍援兵廖耀湘兵團無法北上救援, 共軍得以集中主力攻佔錦州。
長春圍城的近代各方研究

1948年9月長春圍城結束後的歷史圖片,
慘不忍睹令人心碎。(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研究1948年5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和軍區關於長春戰役的準備報告、林彪簽發的圍困指令等, 反映了戰役的戰略決策和圍城部署。
國共雙方主要指揮官的回憶錄和日記, 長春守軍鄭洞國、解放軍蕭勁光、肖勁光等人的回憶錄中詳細記載了戰役經過、戰術安排和軍民狀況, 戰時檔案和政府檔。國史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國民政府與中共方面的相關檔案, 涵蓋軍事指揮、後勤補給、政治宣傳和人口損失統計等, 是研究長春戰役的重要文獻基礎。當代學者和記者的考證著作。近年來學者基於檔案、回憶錄和口述資料進行細緻考察, 如許浩的《1948年長春戰役—以國民黨政府為中心的考察》、葉銘對長春解放始末的研究, 提供了更全面的歷史分析。中國大陸地方誌和相關歷史資料。長春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等機構出版的《長春黨史資料》等, 補充了局部視角和地方細節。
這些歷史文獻系統反映了長春戰役的軍事、政治、社會等多重面向, 對於理解這場圍城戰的全過程與影響至關重要。如果需要更深層次文獻, 可以重點查閱相關指揮官回憶錄、中共東北局檔和國民政府官方檔案。

另一幀長春圍城餓死老百姓死難者遺體照片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圍城開始時長春城本身有約50萬居民, 但因為害怕共產黨迫害而不少由外地難民湧入的平民, 使城市人口可能達到80至120萬。圍城約150天後, 共軍統計剩餘約17萬人, 但據統計約有100萬人在人間蒸發, 不知去向但共軍實行嚴密封鎖, 不許任何平民出城, 導致糧食快速耗盡。國軍只能靠不穩定的空投補給, 嚴重不足。城內人們連樹皮、樹葉等非常規食物都被吃光。因極度飢餓, 因此有駭人聽聞的人吃人問題, 開始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據吉林省軍區參謀長回憶, 曾有飢餓老太太煮餓死者大腿食用, 悲慘程度難以言喻。這些慘況被記錄在解放軍作家張正隆的《雪白血紅》內, 歷史資中記載難民外逃時, 受到遭阻止並且被殺害, 大量饑民嘗試逃離長春城, 但被嚴格阻止甚至遭共軍槍殺, 因為無法逃生。許多民眾跪求放行, 有些因抱著嬰兒被迫放棄逃亡, 而場面十分淒慘。歷史資料所示困境持續時的死亡高峰數字, 估計圍城期間約30萬至60萬平民餓死, 有分析以12萬計, 城內和外來難民人口合計超過50萬, 有說法指最多曾經超過100萬人。因為被雙方分別封鎖、限制出城、斷絕糧餉, 餓死嘅平民人數極高。
每天約有近千人死於飢餓。因被斷絕糧食後, 市民極度掙扎求生, 從食用草根到甚至土壤泡水充飢。因為缺糧市內平民多數以草根、樹皮、茶渣為食, 導致大規模營養不良、傳染病;不少人餓死街頭、巷弄、荒野。
長春圍城死亡人數至今仍然存在爭議:學者與目擊者估計差異大, 多數可靠資料指最少有10多萬餓死、甚至高達16萬至30多萬平民因饑餓及疾病死亡。有保守估計甚至超過40萬人難民的困境, 平民不能出城, 被困在戰鬥線上「真空帶」(卡子) 的中間地帶, 下時會有雙方軍隊開槍、打罵、搶掠而傷亡。導致流浪、病死、餓死事件頻仍。由於事件敏感, 這場歷史慘劇後來長期被忽略或「消音」處理, 成為中國現代史最大型但最少公開討論的人道悲劇。
長春圍城這件悲劇因為極高數量平民慘死、活活餓死的人道災難, 成為二戰後亞洲最嚴重的圍城餓殍事件。

底圖文字為二戰美國新聞出版社有關新38師孫立人將軍的介紹
左:1948年台灣陸軍訓練司令部第一屆射擊賽優勝獎章,其時1948年中共解放軍正在長春圍城之中,
右:中華民國陸軍新編第一軍的紅地藍鷹臂章
1948年10月成為歷史新一軍覆滅,
繼之而起是孫立人在台灣訓練的新軍部隊,為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奠下基礎。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正文部分
完整文本(
桌上電腦 ) /
啟動新視窗閱覽
(桌上電腦 /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