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南京的兩種准特有植物

Two Expecting Endemic Floral Species from Nanking

翱鵰,2008 7 28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唐] 韋莊 (公元844-955年)

 


關鍵詞:
准特有種 (Expecting Endemic species):  本詞的英文釋義為筆者所議 (E.Ng, 080/2008), 意即『可以視作為特有種』之義, 因為這群植物分布極為狹窄, 長期以來被認為僅分布於模式模本之產地之物種, 而且其特有性之描述已經存在於較重要的文獻中; 但經過較深入的勘察, 這些物種在其他地方亦有零星且間斷性分布之紀錄; 由於新發現之發表, 使得它們再不含符合『特有性』的意義。另外一個情況為: 一個僅在特定地區發現, 其特徵與另一個己知極為相近的物種, 由於其獨立性仍有爭議, 故此在其屬性未完全了解之前,  『特有性』的意義當然地不能被確立下來。
准特有植物 (Expecting Endemic plant ): 狹義而言, 上述情況存在於植物界中, 為本專題描述之物種


摘 要

南京(Nanjing, 民國首都時代譯作 Nanking, 仍廣為學術界所沿用 )別名金陵, 簡稱, 江蘇省省會, 與香港相距約2000公里; 距北京約1200公里,  位於東經118°22' 至 119°14' ; 北緯31°14' 至 32°37', 處在長江三角洲之腹地中;  總面積約6600平方公里,人口約670萬, 建城歷史可追溯至二千年前的吳越爭霸時代, 其後經歷東吳東晉南朝南唐太平天國以至中華民國皆在南京定都, 號稱 "六朝古都", 現今仍為中華民國的名義都市。 南京在飽嚐了繁華的歷史鎏金, 孕育了不朽的輝煌文化;  同時亦經歷無數了周期性的劫難, 演變成生靈塗炭, 血流成河的恐怖局面。一九三七年寇侵期間, 南京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少有的人間煉獄, 經歷一個多月的時光, 約三十萬市民慘遭屠殺南京, 無疑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她使人有一種在其璀璨歷史的裝潢的背後, 隱藏著發自心中不寒而慄的肅殺感覺, 這也許是使不少歷史學者著迷的原因吧!

南京大部分地區屬於低山性丘陵地形, 境內的主要河流秦淮河滁河匯入長江。山脈主要分布於長江南京境內之南面, 呈東西走向, 其中以紫金山(鐘山)各條支脈組成:  位於鐘山北脈的山體如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 為南京稀有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區, 其中在幕府山首先發現的秤錘樹 ( Sinojackia xylocarpa Hu ), 為南京的特有植物之一;  鐘山中脈的頭陀嶺, 海拔高度 448.9米, 為南京市的最高點, 鐘山北脈也包括東郊至市區的低海拔地區, 其中不乏有大小不同的湖泊, 其中位於紫金山南麓的前湖, 仍殘存著數株南京柳 ( Salix nankingensis Wang et Tung )

南京野生植物不是特別豐富, 絕大多數物種為鄰近地方普遍存在的物種, 以鍾山各支脈為主, 就蕨類而言, 根據近時的研究結果顯示僅60多種, 種子植物約100科近600種。 被認為是地區稀危種祗有數種, 其中模式標本採自南京的中華水韭(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 我們也進行過實地的考察, 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中華水韭存在的跡象, 如今似乎於南京已經滅絕了。 其他被擬訂為特有種的秤錘樹, 有對外界輸出而且生長良好的植株, 而在其原產地反而陷入嚴重瀕危的程度; 而另一種被認為同是特有的南京柳, 與紫柳 ( Salix wilsonii Seemen )極為相似, 故此, 本專題對於以上兩個物種特有性』的描述概以《中國植物志》為藍本作狹義性的闡釋, 這不意味著筆者已經完全了解上述物種之屬性而作出認同性之表述, 此點務須要求讀者加倍留意。

外此, 倘有一個被認為是特有物種的南京玄參( Scrophularia nankinensis Tsoong ), 自1979年發表迄今, 其有關資訊之嚴重不足, 在這次南京植物勘察計劃中未有發現


I. 秤錘樹 ( Sinojackia xylocarpa Hu )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 當時年青的植物學者秦仁昌教授在南京幕府山收集了一種雙子葉植物標本, 交給植物學 家胡先驌進行鑑定, 翌年發表為新種, 同時這一新種的植物亦為一新屬, 即秤錘樹屬( 原義: 中國的捷克木 Sinojackia, 因果實外觀似秤錘, 故有此屬名 ), 本屬為中國的特有屬, 已知有4種1變種 最初這種植物僅知分布於南京市幕府山江浦老山, 之後在句容市寶華山被發現, 繼而在河南省新縣商城等地亦有紀錄; 2005年四川樂山發現了的變種 ~ 樂山秤錘樹 ( Sinojackia xylocarpa var. leshanensis L. Q. Luo )

秤錘樹在江蘇省內已經野外滅絕( 據郝日明等,1999), 河南省的野生族群亦陷於極危狀態, 栽培植株可見於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植物園中, 本種一般被認為是江蘇特有物種。

●木蘭植物門 Phylum: Magnoliophyta
       ●木蘭植物綱 Class Magnoliopsida
             ● 五椏果亞綱 Subclass Dilleniidae
                     ●柿樹目 Order: Ebenales
                            ●安息香科 Family: Styracaceae
                                   ●
秤錘樹屬 Genus: Sinojackia
                                       ●
秤錘樹 Sinojackia xylocarpa Hu, 1928.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 9(2-3): 130-131. 1928.


 
A.
葉之上側;  B. 葉之下側;  C. 秤錘狀的果實;

特 徵 [1]: 喬木, 高達7米; 胸徑達10厘米, 嫩枝密被星狀短柔毛, 灰褐色, 成長後紅褐色而無毛, 表皮常呈纖維狀脫落。葉紙質, 倒卵形或橢圓形, 長3-9厘米, 寬2-5厘米, 頂端急尖, 基部楔形或近圓形, 邊緣具硬質鋸齒, 生於具花小枝基部的葉卵形而較小, 長2-5厘米, 寬1.5-2厘米, 基部圓形或稍心形, 兩面除葉脈疏被星狀短柔毛外, 其餘無毛, 側脈每邊5-7條; 葉柄長約5毫米。總狀聚傘花序生於側枝頂端, 有花3-5朵, 花梗柔弱而下垂, 疏版星狀短柔毛, 長達3厘米, 萼管倒圓錐形, 高約4毫米, 外面密被星狀短柔毛, 萼齒5, 少7, 披針形, 花冠裂片長圓狀橢圓形, 頂端鈍, 長8-12毫米, 寬約6毫米, 兩面均密被星狀絨毛, 雄蕊10-14枚, 花絲長約4毫米, 下部寬扁, 聯合成短管, 疏被星狀毛, 花藥長圓形, 長約3毫米, 無毛; 花柱線形, 長約8毫米, 柱頭不明顯3裂。果實卵形, 連喙頭長2-2.5厘米, 直1-1.3厘米, 紅褐色, 有淺棕色的皮孔, 無毛, 頂端具圓錐狀的喙, 外果皮木質, 不開裂, 厚約1毫米, 中果皮木質, 厚約3.5毫米, 內果皮木質, 堅硬, 厚約1毫米, 種子1顆, 長圓狀線形, 長約1厘米, 栗褐色。花期3-4 月, 果期7-9月。
江蘇(南京),杭州上梅武漢等曾有栽培。生於海拔500-800米林緣或疏林中。模式標本採自南京


II. 南京柳  ( Salix nankingensis C. Wang et S. L. Tung )


前湖如鏡夕陽斜

從閱讀南京古代地圖得知, 這個城市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湖泊, 它們一般包含在皇侯貴族的府中, 成為花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隨著時間的位移, 南京的湖泊雖然消失了很多, 但到了上世紀初, 湖泊群零散在市內各處寇侵期間, 在南京進行了大屠殺, 東郊的不少湖沼之地成為了遇難者的叢葬之地 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迄今, 南京市經歷六十多年的變革, 湖泊的數量更進一步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建設, 如今湖泊以玄武湖莫愁湖前湖及其附近各姊妹湖為主, 其中絕大部分經過人工化修繕, 成為了當地市民及遊子樂此而倦之地, 倚柳看夕陽, 席地觀夜幕。在黃昏時分在前湖湖濱倚望夕降的斜陽, 誰不會被南京的綺麗安寧的美景陶醉呢?

隨風擺動的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 ), 成了江南景象不可或缺的元素。柳屬 (Salix) 植物一般倚湖而生, 而南京有適於柳樹繁衍的環境, 故而有『台城柳、千里堤』的古詩句。柳一般泛指葉片呈線狀披針形的垂柳, 其實不是柳屬植物的葉片是寬大的卵形或橢圓形的, 已知分布在中國的柳屬品種多達220種, 江蘇省至少有7種, 南京約有4種, 上世紀中葉, 植物家們在紫金山棲霞山等地採集了不少 "紫柳( Salix wilsonii Seemen )" 標本, 但標本沒有顯示出南京柳與紫柳的明顯分別, 其屬性成疑, 1980年為植物學者王戰苳世林鑑定為不同於紫柳的獨立種, 迄今為止, 僅發現於南京(模式標本採自前湖旁邊的梅花山)。

我們在紫金山南麓的南湖未被人工代的堤岸發現了它, 生境區僅有二株, 其中一株高約2米, 殘存於湖邊, 而且受到蟲患的威脅, 距此不遠, 一顆碩大的植株, 高達4 ~ 6米, 發育良好, 從植物志提供的檢索表檢知, 它們便是南京柳。我們沿前湖岸邊搜索, 可惜再也沒出現南京柳的蹤影,  之後的數天, 我們在南京市內多個大小湖泊沿岸進行仔細勘察, 希望找出更多的南京柳以及與它極為相似的紫柳 (同時也欲找出中華水韭的殘存族群), 可惜沒有任何發現, 顯然可以看出, 過去這種柳在南京很常見, 現今卻成為極危的殘存植物了。如果按《中國植物志》的描述對南京柳及紫柳進行鑑定結果可以假設: 紫柳在南京未必有可靠紀錄, 更今人深思的是: 究竟南京柳是否獨立於紫柳之外, 自成一個獨立品種呢? 

故勿論怎麼, 南京柳已經誌載於植物著書中, 成為了有效的種名, 況且我們僅從葉之特徵觀之, 而花及果的分辯依據沒有任何實物研究資料, 客觀而言, 我們無法就本種的可靠性作出結論。


 
A. 整株植物;  B.葉片 之上側; C. 莖枝上的葉芽; D.葉之下側(與左面垂柳 S.babylonica 之蒼白色葉底作比較)

●木蘭植物門 Phylum: Magnoliophyta
       ●木蘭植物綱 Class Magnoliopsida
             ● 五椏果亞綱 Subclass Dilleniidae
                     ●楊柳目 Order: Salicales
                            ●楊柳科 Family: Salicaceae
                                   ●柳屬 Genus: Salix
                                              ●
南京柳 Salix nankingensis C. Wang et S. L. Tung, 1980.
                                                                 Bulletin of Botanical Laboratory of North-Eastern Forestry Institute 9: 12-14. 1980

 

 

特 徵 [2]: 灌木或小喬木, 校暗紫褐色; 小枝被赤褐色, 近光滑, 幼時被柔毛。芽卵形, 褐色, 被毛。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長 2~8厘米(註: 我們採得標本長達10厘米或以上), 寬1-2厘米, 先端長漸尖至漸尖, 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 邊緣具細腺鋸齒, 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 中脈隆起, 兩面無毛, 幼葉具灰褐色密毛,葉柄長7毫米; 托葉半卵形, 邊緣具疏鋸齒, 兩面無毛。 花與葉同時開放, 雄花序無花序梗, 基部無葉或具2~3枚鱗片狀小葉, 長2~3 厘米, 粗6毫米, 花較密, 軸被毛; 雄蕊通常5, 稀 3 ~(6), 花絲長為苞片的1 倍, 近基部有白色絲狀毛; 腺體2, 均2裂, 褐黃色, 花藥球形, 黃色, 苞片卵圓形, 先端圓, 淡黃綠色, 外面光滑, 內面具疏毛; 雌花序具梗, 長1厘米餘, 具2-3個小葉; 軸被密毛, 子房卵狀橢圓形, 具短柄, 柱頭2淺裂; 腺體2, 均2裂,包圍子房柄呈假花盤狀, 長為子房柄的1/3, 苞片卵形, 外面僅基部具疏毛, 內面有疏長毛, 比子房柄長。果序長達5厘米, 蒴果長4毫米。花期3月下旬,果期6月上旬。產江蘇(南京), 生於水邊。模式標本採自紫金山下。
與紫柳 ( Salix wilsonii Seemen )極為相似, 但本種葉的下面呈淡綠色, 紫柳葉的下面呈蒼白色; 而且雌雄花的腺體皆分裂, 雌花的腺體常呈假花盤狀, 果柄較短  

 (左) 南京柳 ( S. nankingensis )之憑證標本 (NSF-1341192)


結 語


 
菊花腦雞蛋湯 (南京夫子廟之食肄)

菊花腦 ( 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 H.M. ) 為菊科植物, 以植物分類學的角度而言, 其與野菊 (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極為接近, 故有變種之說, 但據聞野菊祗作為驅蟲殺菌之藥用; 而菊花腦為南京著名的菜餚原料, 從這點來看, 民間傳統對植物的認知與植物科學之間, 似乎存在著微妙的互補作用, 這不能不教人驚嘆!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植物誌》60(2):144.
[2]《中國植物誌》20(2):113.
[2]《江蘇植物誌》下冊, 江蘇植物研究所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77/10.
[3]  羅利群《樂山秤錘樹-四川秤錘樹屬(安息香科)一新變種》, 植物研究, 25(3), 2005/07.
[4]《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 341, 圖4636, 1974.
[5]  何樹蘭
、周康、鄧飛、黃致遠《南京柳的生物學特性及繁殖技術》, 江蘇林業科技, 28(1):35~36, 2001/02.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