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大帽山雙蓋蕨20周年


大帽山雙蓋蕨的研究已經進入第20個年頭,我們透過傳統的特徵分類學,以致培育種植對比作為研究,但沒有採用分子生物學這們新玩意,過去分子生物學曾經將鳥類系統分類等一塌糊塗,估計這種分類學的採用,還需要有待時間改良。圖中見到2005年、2015年、及2025年植株的情況,坦白而言2025年的現在,情況大不如前,植株數量大量減少。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大帽山上眺望大東山鳳凰山彌勒山,這都是香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落戶在大帽山上牛隻,牠們與大帽山唇齒相依,在2005年到如今,估計牠們與筆者共同見證這種香港特有蕨類植物的發現。(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照片的大帽山雙蓋蕨是2015年研究時採集的,現時生怕影響它們,只能觀察不能把玩了。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中國蕨類學分類學之父 秦仁昌教授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我們紀念大帽山雙蓋蕨 ( Diplazium taimoshanensis ) 二十周年,不得先介紹我們敬重的蕨類學奠基人∼ 秦仁昌教授 (1898年2月15日—1986年7月22日) 被譽為中國蕨類學之父。他出生於江蘇武進 (今常州市武進區) ,1919年進入金陵大學林學系學習,1925年獲得理學士學位。早年在東南大學任教時,發現中國的蕨類植物研究由外國學者主導,且國內缺乏系統的標本和文獻,於是毅然決定從零開始,開展中國蕨類植物的系統研究。
1926年起,他正式投入蕨類植物的研究,並赴歐洲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博物館深造,師從世界著名蕨類權威學者克利斯頓森 (C. Christensen) ,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其後,他遍訪中國大江南北,踏遍山野采集大量蕨類植物標本,結合海外文獻,建立起系統而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資料庫。

1940年,秦仁昌昆明發表《水龍骨科的自然分類系統》,提出將水龍骨科細分為30多科、200多屬的創新分類體系,這一被稱為“秦仁昌系統”的分類突破,震動國際蕨類學界,成為世界蕨類系統分類史上的重大突破。他主編的中國蕨類植物系統於1978年修訂發布,廣泛被國內外同行採用。秦仁昌教授60多年來致力於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等研究,培養了大量蕨類和植物學人才,從科學研究和教育兩方面對中國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蕨類學發展的重要奠基者。

中國蕨類植物約有39至40個科、約165至178個屬,總種數約在2147至2271種之間。這些數據來源於現代分子系統學及植物分類系統的最新研究。中國蕨類植物的多樣性居世界首位,約占全球蕨類植物種數的20%左右,而全球蕨類植物約有51科337屬12000餘種,科數:約39至40科、屬數:約165至178屬、種數:約2147至2271種中國蕨類的豐富多樣性體現在分布廣泛和物種特性,其中約40%的蕨類植物為中國特有種。


香港蕨類狀況與雙盖蕨屬

從照片看到的大帽山雙蓋蕨,可能感覺是欣欣向榮一片好光景,但實際的情況只是鏡頭並沒有記錄下來,與香港前景一樣, 一片暗淡!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香港的蕨類植物種類豐富,約有220多種,生長在多種不同的生境,包括公園、山坡、濕氣較重的地方及樹幹上等。蕨類植物因為適合亞熱帶氣候,並有多樣的地理環境,如高山和濕潤的石隙懸崖,所以香港擁有豐富的蕨類資源。其中較常見的蕨類有華南毛蕨、鳳尾蕨和水龍骨科植物,這些常出現在城市和自然區域。香港也有一些珍稀及保育的蕨類品種,例如華南紫萁和粵紫萁,牠們分布較為局限且稀少,部分品種受到保護。

關於香港人對蕨類植物的喜好,近年來蕨類植物在室內園藝中變得受歡迎,尤其是鹿角蕨、波士頓腎蕨和鹿角山蘇這些易於種植且綠化效果佳的品種,常見於家中和咖啡館等場所。部分蕨類植物如鹿角蕨因其葉形特別且形態美觀,受到市民喜愛,被用作室內裝飾,給空間帶來綠意和舒適感。然而,對於野外的蕨類植物,因其生長環境特殊及數量稀少。
 

香港的雙蓋蕨屬 (學名 Diplazium) 屬於蹄蓋蕨科,學名源於希臘語「diplazo」,意指其孢子囊蓋具有雙重特徵,這是該屬的分類特色。全球這個屬大約有350種,為蹄蓋蕨科最大屬,也是蕨類中較大的屬之類植物生長在潮濕環境和灌木叢中,對當地生態系統有重要影響。關於香港現存的雙蓋蕨屬品種,已知約有5種分別為,這些蕨類生長於潮濕林地和環境特殊的亞熱帶地區,是香港蕨類植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單葉雙蓋蕨 Diplazium subsinuatum
單葉雙蓋蕨以其不分裂的單葉形態、黑褐色鱗片的葉柄基部及雙蓋的孢子囊特徵為辨識,葉片質亞革質,全緣或波狀緣,基部可能略有瓣裂。表面油亮,有游離葉脈,側脈單叉或分叉形成網狀。

2) 裂葉雙蓋蕨 Diplazium tomitaroanum
葉為奇數一回羽狀複葉,羽片淺裂至深裂,葉片形狀卵狀披針形,側羽片2-5對,葉片為獨立單葉,邊緣全緣或略呈波狀,基部可能有瓣裂。葉表油亮,葉脈為單叉脈。

3) 雙蓋蕨 Diplazium donianum
葉片大小變化較大,有大葉和小葉型,羽片的分裂與鋸齒狀態相比較多樣,形態變異較豐富。分布較廣泛,除香港外,亦見於其他鄰近地區。

4) 馬鞍山雙蓋蕨 Diplazium maonense:此物種的模式標本正是採自香港馬鞍山,因此被視為香港本地特有種。其特徵包括葉片為一回奇數羽狀,側生羽片外緣有淺鋸齒,頂生羽片淺至中度羽裂,與其他雙蓋蕨屬物種明顯區別。秦仁昌最早在香港馬鞍山發現,因此得名。亦曾被稱為香港特有蕨類品種,但隨着不斷研究後,馬鞍山雙蓋蕨已知分布在香港馬鞍山中國南部,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區也偶見。該蕨生長在闊葉林下或林緣的半遮蔭處。

5、大帽山雙蓋蕨 Diplazium taimoshanensis : 外形與雙蓋蕨相似,但羽片形態較為穩定,植株較小 (高度不超過60厘米) ,頂羽不分裂,側羽片數量較少。被視為一個孤立的古老族群的遺存種,在特定環境中長期保持穩定,被認為與其他雙蓋蕨種結構上有顯著差異。

十分典型的大帽山雙蓋蕨 (Diplazium taimoshanensis) 葉緣帶鋸齒的三羽葉片,看上去比較呈黃色,缺乏一種新鮮綠的感覺,或許是季度問題,如果長遠也是這樣,情況會一天比一天差。(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通過種植區分觀察不同品種

剛剛自然打開的大帽山雙蓋蕨的三羽葉片幼孢子葉。(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香港近特有種馬鞍山雙蓋蕨以葉片形態的穩定及特徵鮮明與鄰近種區別,而雙蓋蕨和大帽山雙蓋蕨則在葉片大小、羽片分裂狀況及株高等方面各具不同,反映出其生態適應與進化歷程的差異。

本室長時間以種植形式,去觀察分辨當中三種本地品種作為研究,嘗試透過用蕨葉牙的形式去觀察不同品種嘅差異,關於雙蓋蕨屬 (Diplazium) 物種近緣種幼葉發育的具體比較資料較,針對兩種近似的品種作為對教時,香港生長的雙蓋蕨屬植物,馬鞍山雙蓋蕨 (Diplazium maonense) 與鄰近地區近緣種雙蓋蕨 (Diplazium donianum) 在幼葉發育上的具體差異。大帽山雙蓋蕨的幼葉通常為三片形式。最大數為五片,以三片為常見,羽葉尺寸亦相對較大,而馬鞍山雙蓋羽葉片數量比較多,其羽葉尺寸亦相對比較細小。不同種類的蕨類植物,再發卷芽的時候以至最初生長的形態,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形態。長期以來我們記錄下來的資料,他們都具有這種世代相傳的共通性。

香港現時已知的蕨類植物物種約有220至240多種,當中包括不同變種,分布於多種不同生境中,可說是非常豐富。相比之下,香港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與鄰近地區如廣東省台灣有較大的重疊,香港的蕨類品種在廣東台灣也能找到,因此從物種數量和多樣性來看,香港南區域範圍中是較為出色但並亦非唯一豐富的地區。在自然生態上,台灣因為地形複雜且氣候多樣,蕨類植物的多樣性實際上比香港還要豐富,而廣東作為大陸廣闊的自然區域,也擁有豐富的蕨類資源。澳門由於面積較小,自然環境相對有限,蕨類植物種數和多樣性比香港顯著少。


香港鄰近地區生物多樣性情況

澳門路環石面盤古道是知名的行山郊遊徑,為澳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區域,距離不遠的九澳水庫區域,更為澳門自然科學重要物種的所在地。(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澳門鳳尾蘚 ( Fissidens macaoensis ) 為澳門特有的苔蘚植物,本室稱之為澳門生物多樣性的象徵物種。(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本室以栽培形式將澳門鳳尾蘚 ( Fissidens macaoensis ) 培植成功。這品種一直處於極危狀態。(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大帽山雙蓋蕨 (Diplazium taimoshanensis) 這個遺存的品種,亦可以稱為一個異數,現時在「」數地之中,現時 祗有香港見到。但可以坦白的說,隨着時間過去,這個品種是否能夠綿延繁衍下去,也是一個未知之數,雖然他的環境長年在原始森林之內,但隨着溫室效應改變,天氣各方面不可抗力的因素,自然物種消失,亦似乎係本世紀面對最最大嘅問題。2025年踏入發現他的第20個年頭,我們在見到它時,內心不是歡喜若狂的感覺,反而係充滿着憂心,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總希望它好像20多年前未被人類發現之前一樣,繼繼一代接一代的生長下去。為香港蕨類植物的傳奇發光發亮。

我們研究完畢大帽山雙蓋蕨之後,隨着夕陽下山,那種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湧出在腦海……香港已經不是昔日的香港,香港人要自求多福,只要信念仍在,香港人總會如八十年前一樣,會迎來第二次重光的一天。(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格物研究組  2025年9月15日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