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管束植物 (蕨類植物: 球子蕨科~蓧蕨科)
球子蕨(間斷球子蕨)
Onoclea sensibilis L. var. interrupta Maxim.,
(館藏編號: NSF-F411510, 特大標本)
圖示標本
之一部分,
標本採自黑龍江。
東方莢果蕨 Matteuccia
orientalis (Hook.) Trev., (館藏編號: NSF-F411582,
JFB)
烏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L., (館藏編號: NSF-F42210)
A.葉片上的部分羽片;
B.孢子囊群
矮烏毛蕨 Blechnum
gibbum (Labill.) Mett., (館藏編號: NSF-F42938)
引入種, 園藝植物。
蘇鐵蕨 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 (館藏編號: NSF-F42595)
A.幼葉的羽片;
B. 成熟羽片
崇澍蕨 Chieniopteris harlandii (Hook.)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2773)
崇澍蕨屬已知有兩種, 香港皆有產,
皆屬於香港稀有的蕨類族群, 與狗脊蕨屬(Woodwaedia, 憑證標本 NSF-F42490、NSF-F42563及NSF-F42636)親緣很相近, 但
崇澍蕨的植株明
顯較矮小, 羽片結構亦較為簡單,
根狀莖在地下盤根錯節; 葉散生, 側生羽片合生, 小脈連結成網狀。
脊蕨屬的植株較為高大, 根狀莖短而直立, 葉簇生,
側生的羽片各自分離, 小脈向葉邊處分開。
裂羽崇澍蕨 Chieniopteris kempii (Cop.)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2795) [
重發現憑證標本]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L. f.) J. Sm., (館藏編號: NSF-F42490)
東方狗脊 Woodwardia orientalis Sw., (館藏編號: NSF-F42563)
胎生狗脊 (芽珠狗脊) 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館藏編號:
NSF-F42636)
A.成熟羽片;
B. 直接長在羽片上的小芽孢萌發一片匙狀的小葉片
寬葉莢囊蕨(韓氏羅曼蕨)
Struthiopteris hancockii (Hance) Tagawa, (館藏編號:
NSF-F421094)
標本採自台灣;
本種為台灣的特有蕨類, 見於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東峰的雲霧帶地區。
耳羽岩蕨 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 (館藏編號: NSF-F431514, 特大標本)
圖示標本
之一部分, 插圖為放大的局部植株, 採自黑龍江。
異蓋鱗毛蕨 (變種, 香港新紀錄) Dryopteris decipiens var. diplazioides
(H. Christ)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744)
根據現存的文獻沒有顯示香港有過發現紀錄,
零五年七月一日我們在大帽山的近緣山系約800米的高地中發現, 這可能是香港的首個紀錄, 按國內的文獻載: 這個變種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和貴州;
其他地點: 日本。
異蓋鱗毛蕨 (原變種)
Dryopteris decipiens (Hook) O.Ktze, ( =
Dryopteris decipiens var. decipiens), (館藏編號:
NSF-F45749)
相關專題: 紀香港一新發現的異蓋鱗毛蕨變種 |
柄葉鱗毛蕨 Dryopteris podophylla (Hook.) Kuntze
(館藏編號: NSF-F45446)
這個品種的不育葉外觀和馬鞍山雙蓋蕨 ( Diplazium maonense Ching )極為相似,
唯一可以從葉側每組小支脈的分布情況而鑑定, 鱗毛蕨的小支脈一般不延伸至葉緣,
從繁殖葉鑑定則絕不會出現科之間的重大差異(此兩科之間孢子囊群的形狀大不相同, 上圖 A: 葉柄基部)。
黑足鱗毛蕨 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492)
闊鱗鱗毛蕨 (杉氏鱗毛蕨)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 ex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463)
平行鱗毛蕨
Dryopteris indusiata (Makino) Yamamoto, (館藏編號: NSF-F451360)
和闊鱗鱗毛蕨
D. championii 相似,
但本種葉片的羽軸兩側小羽軸較平展, 而後者的小羽軸向上生長, 與羽軸略呈45度; 此外, 本種的小羽片的中部以上外緣呈齒狀; 而
D. championii
的相應位置呈淺裂或全緣狀。為近時在大嶼山發現的香港新紀錄品種。
稀疏鱗毛蕨 Dryopteris sparsa (Don) Kuntze, (館藏編號: NSF-F45504)
史氏鱗毛蕨
Dryopteris scottii (Beddome)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504)
存疑紀錄
《香港植物志: 蕨類植物門》有載在香港曾有疑似紀錄, 但迄今未有證據確實。本種的孢子囊無囊蓋,
又稱無蓋鱗毛蕨, 為台灣很常見的蕨類。
變異鱗毛蕨 Dryopteris varia (L.) Kuntze, (館藏編號: NSF-F45593)
本種較常見,
形態變化雖然較大但仍是可辯的, 標本圖片所示為較典型的羽片。值得留意的是2005年12月在大帽山海拔600米左右其中一溪支流的岸坡上的石縫中發現的一個特異個體, 館藏編號
為 NSF-45593(A)的標本, 其營養葉的不近似港產的鱗毛蕨屬的已知種, 而且依其拳狀幼葉的生長情況顯示其發展模式
亦似乎有點差異, 其性狀極近似假變異鱗毛蕨 (Dryopteris immixta Ching),
由於僅見祗有數葉片的單一植株, 而沒有理據進一步證明共它的品種獨立性, 經種植研究後發現其與變異鱗毛蕨差異不大, 而可能是個體間變異所致,
故此將此發現歸入本種內。
桫欏鱗毛蕨
Dryopteris cycadina
(Franch. & Sav.)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1149)
中華鱗毛蕨
Dryopteris chinensis (Bak.) Koidz., (館藏編號: NSF-F451182)
紅蓋鱗毛蕨 Dryopteris erythrosora (D.C.Eaton) Kuntze, (館藏編號: NSF-F451562)
廣布鱗毛蕨
Dryopteris expansa (C. Presl) Fraser-Jenkins & Jermy, (館藏編號: NSF-F451507,
特大標本)
標本產自黑龍江。
歐洲鱗毛蕨
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ot, (館藏編號: NSF-F451379)
黃山鱗毛蕨
Dryopteris huangshanensis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1620,
JFB)
台灣鱗毛蕨
Dryopteris formosana (H. Christ)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1090)
杭州鱗毛蕨
Dryopteris hangchowensis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1604,
JFB)
京鶴鱗毛蕨
Dryopteris kinkiensis Koidz. ex Tagawa, (館藏編號: NSF-F451602,
JFB)
棕邊鱗毛蕨
Dryopteris sacrosancta Koidz., (館藏編號: NSF-F451187)
東京鱗毛蕨
Dryopteris tokyoensis (Matsum. ex Makino)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1603, JFB)
裂羽鱗毛蕨(外山氏鱗毛蕨)
Dryopteris toyamae Tagawa, (館藏編號: NSF-F451372)
標本產自臺灣。
觀光鱗毛蕨
Dryopteris tsoongii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1601,
JFB)
大葉鱗毛蕨
(瓦氏鱗毛蕨) Dryopteris wallichiana (Spreng.) Alston & Bonner, (館藏編號: NSF-F451324)
標本採自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
細葉擬岩蕨
Dryopteris woodsisora Hayata, (館藏編號: NSF-F451621,
JFB)
阿里山耳蕨 Polystichum eximium (Mett. ex Kuhn)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461)
在本港文獻中一般認為,
此種僅分布於大帽山海拔700米的濕潤地區, 格物研究組於大嶼山高海拔(約500米)的林下採得標本, 證明了《香港植物志:
蕨類植物門》p307所述的傳聞非虛。 本種葉軸頂部的 1 枚被密鱗片的大芽胞,
此特徵為本品種與其他容易混淆物種的分別。 [ 按: 本地最新文獻一般稱此種為華南耳蕨, 我們認為以
Edie, H.H. Ferns of Hong Kong(1978) 及
M.L.So. Hong Kong Ferns(1994) 的中文名稱註釋的名稱,
其認受性較高, 故仍用舊名 ], 2011年有人在大嶼山採集同一標本, 並將之鑑定為灰綠耳蕨
[
Polystichum
anomalum (Hook. ex Arn.)
C. Chr. ]作發表, 編者在尊重各人有其獨立見解的同時, 也不容否認這無疑對香港蕨類研究沒有好處, 反之還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喜瑪拉雅耳蕨 Polystichum brachypterum (Kze.)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791)
分布於尼泊爾,
中國大陸則發現於西藏、雲南、四川、甘肅和貴州。館藏標本根據以下文獻鑑定品種:《中國植物志》2001,
第五卷第二分冊 , P.50;
《貴州蕨類植物志》2001, P.526 及《中國雲南蕨類植物》2001, P.158。
據我們研究得知: 其中一非本地品種對馬耳蕨
[Polystichum tsussimense (Hook.) J.Sm]和本種很相似, 分別在於葉片的形狀不同:
本種的小羽片呈菱形, 葉片狹長而呈鐮形或披針形, 而對馬耳蕨的葉片堅硬, 為長圓披針形。但上述兩種的小羽片背面有微少纖維狀鱗毛。
韓氏耳蕨
Polystichum hancockii (Hance) Diels, (館藏編號: NSF-F451086)
黑鱗耳蕨
Polystichum makinoi (Tagawa) Tagawa, (館藏編號: NSF-F451185)
假黑鱗耳蕨
Polystichum pseudomakinoi Tagawa, (館藏編號: NSF-F451657)
對馬耳蕨
Polystichum tsus-simense (Hook.) J.Sm,
(館藏編號: NSF-F451417)
多羽耳蕨
Polystichum subacutidens Ching ex L. L. Xiang, (館藏編號:
NSF-F45963)
這種耳蕨的葉柄簇生, 葉片呈狹長披針形,
長30~50厘米, 中部寬度一般2厘米左右, 小羽片超過百對(一般多於60對), 互生或近對生, 僅見於雲南東南部及其鄰近的越南北部地區。館藏標本根據以下文獻鑑定品種:《中國植物志》第五卷第二分冊 ,
2001, P.145~146;
P147(圖版40: 4-6), 《雲南植物志》第二十一卷, 2005, P.108;
P109(圖版23: 1-2, 注:
原圖版1,2,3有誤, 應為圖版23: 2-3 ) 及《中國雲南蕨類植物》2001, P.164-165。
福山氏耳蕨 (中華耳蕨)
Polystichum wilsonii H. Christ [= Polystichum sinense
(H. Christ) H. Christ], (館藏編號: NSF-F451353)
高山蕨類,
標本採自台灣玉山區域的鹿木。
中華複葉耳蕨
(中華芒蕨) Arachniode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481)
刺頭複葉耳蕨 (芒蕨) Arachniodes exilis (Hance)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510)
斜方芒蕨 Arachniodes rhomboidea (Wall. ex Mett.)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764)
分布於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其中的一個變種:
屋久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rhomboides (Wall.) Ching var.
yakusimensis (H. Ito) W.C. Shieh
(館藏編號: NSF-F45764TW)
長尾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 (館藏編號:
NSF-F45792)
分布於中國中部至南部各省及日本。和港產的同屬植物的比較如下:
本種外形酷似斜方芒蕨(A. rhomboidea),
但是小羽片較狹尖, 葉片呈長尾形, 此外本種的葉片外形亦與中華芒蕨 (Arachniodes chinensis)相似,
但該種的小葉片長尾較短; 但長尾形狀雖與芒蕨 (Arachniodes exilis)相近, 該種的小羽片外緣全緣; 僅前端有芒刺。
海南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hainanensis (Ching)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837)
據《海南植物志》載:
本種為海南特產。
全緣貫衆
Cyrtomium falcatum (L.f.) Presl, (館藏編號: NSF-F45824)
陰山貫眾
Cyrtomium yiangshanense Ching et Y.C.Lan, (館藏編號:
NSF-F451186)
標本採自南京紫金山, 與全緣貫眾(
C. falcatum
)混生在一起, 而且彼此之間極為相似, 故此《中國植物志》5(2), 將之位入全緣貫眾種內討論。但從實際生境區觀察, 其兩者又確實不盡相同,
因此本閣將之分開闡述:
葉片闊大而彼此緊密相靠, 葉緣具波狀甚至有銳鋸齒
.................................. 陰山貫眾 C. yiangshanense
葉片較小而彼此較疏離, 葉緣基本為全緣, 但有時具波狀, 甚或粗齒牙
..................................
全緣貫眾
C. falcatum
上述僅作為參考之用, 《延陵植物志》編者不是質疑將上述兩種合併之合理性。
鐮羽貫眾 Cyrtomium balansae (Christ)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464)
本種生於高山區域的次生林林下的可隙中, 有一定種群。
誤認文獻: cf. Cyrtomium falcatum
auct. non
(L. f.) Presl :
Kwan et Wu《香港藥用蕨類植物》p.
135, (2005). 以上述文獻列入照片觀之, 該種的頂生羽片不似鐮羽貫眾, 但羽片亦與全緣貫眾亦略有異而近似貫眾( P. fourtunei
J.Sm. ),
在否決為鐮羽貫眾的情況下, 將之擬為全緣貫眾
亦屬權宜之舉。
刺齒貫衆 Cyrtomium caryotideum (Wall.) Presl., (館藏編號: NSF-F45689)
本種見於中國大陸、日本、越南、印度、菲律賓及夏威夷。
貫 眾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館藏編號: NSF-F451016)
貴州貫眾
Cyrtomium guizhouense H. S. Kung & P. S. Wang, (館藏編號: NSF-F451629)
標本來源地:中國廣西省靖西縣。
擬貫衆 Cyclopeltis crenata (Fee)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5775)
中國僅有本屬的1種, 僅發現於海南省, 生於海拔800~1300米河邊密林下岩石旁陰濕處。館藏標本採自海南省,
依據《中國植物志》5(2),182~184進行鑑定。
單葉鞭葉蕨
Cyrtomidictyum basipinnatum (Baker)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1341)
鞭葉蕨
Cyrtomidictyum lepidocaulon (Hook.)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1068)
本種標本採自台灣。
革葉蕨 (麗莎蕨) Rumohra adiantiformis (G. Forst.)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5740)
本種為引進品種, 原產南半球熱帶, 標本的來源地不詳。
玉龍蕨
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 Christ,
(館藏編號: NSF-F451466)
本種標本採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雪山(海拔4500米)。
叉 蕨
Tectaria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 (館藏編號: NSF-F46483)
條裂叉蕨 Tectaria phaeocaulis (Ros.) C. Chr. (
Tectaria laciniata Ching ) (館藏編號: NSF-F46585)
吳兆洪在《香港植物志:
蕨類植物門》 指出: 這個品種自1927年採得標本後, 一直未有記錄, 到了1994年由蘇美靈博士再次發現, 1997年有人在梧桐寨亦有紀錄。圖示的標本亦是採自梧桐寨,
我們留意到那裡已經形成了小種群。
下延叉蕨 Tectaria decurrens (Presl) Cop., (館藏編號: NSF- F46620)
地耳蕨 Quercifilix zeylanica (Houtt.) Cop. [=
Tectaria zeilanica (Houtt.) Sledge], (館藏編號: NSF- F46488)
黃腺蕨 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館藏編號: NSF- F46759)
沙皮蕨
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 (館藏編號: NSF- F46916)
虹鱗助毛蕨 Ctenitis rhodolepis (Clarke) Ching, (館藏編號: NSF-
F46777)
分布於台灣。
海南肋毛蕨
Ctenitis decurranti-pinnata Ching, (館藏編號: NSF- F46840)
特產於海南。
光滑軸脈蕨
Ctenitopsis glabra Ching et C.H. Wang, (館藏編號: NSF-
F461009)
台灣軸脈蕨
(高士佛擬肋毛蕨) Ctenitopsis kusukuensis (Hayata) C. Chr. ex Tard.-Blot &
C. Chr. (館藏編號: NSF- F461122)
突齒蕨
Pteridrys cnemidaria (Christ) C. Chr. & Ching, (館藏編號: NSF-
F461045)
多形三叉蕨
(南投三叉蕨) Tec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
(館藏編號: NSF- F461375)
華南實蕨
(海南實蕨) Bolbitis subcordata (Cop.) Ching, (館藏編號:
NSF-F47460)
長葉實蕨
Bolbitis heteroclita (Persl.) Ching, (館藏編號: NSF- F47680)
紅柄實蕨
Bolbitis scalpturata (Fée) Ching, (館藏編號: NSF- F471077)
黑木蕨 Bolbitis heudelotii (Bory ex Fée) Alston, (館藏編號:
NSF-F47786)
水生蕨類,
原產熱帶非洲水域; 由衣索比亞至南非, 引入本地的栽培種。
刺蕨
Egenolfia appendiculata (Willd.) J. Sm., (館藏編號: NSF-F47524)
這個品種的分類位置仍有爭議: 據《香港植物志:
蕨類植物門》歸入實蕨科, 但一般認為其屬於藤蕨科成員; 而從我們的觀察得知其形態結構以及葉片的發育情況較接近藤蕨, 且生境也是完全一致的,
曾將其置入藤蕨科, 但本種沒有攀援現象, 而且不隨齡期而有蔓生的傾向, 即不會有藤爬現象。
由此可見, 它與藤蕨相異甚遠, 最近本室成員往藤蕨的原生地進行觀察, 發現彼此間除生境相同以外, 其他生活習性皆存有較大的差異, 故重將此種歸納入實蕨科。
中華刺蕨
Egenolfia sinensis (Baker) Maxon, (館藏編號: NSF-F47833)
大刺蕨
Egenolfia rhizophylla (Kaulf.) Fée, (館藏編號: NSF-F471067)
標本採自台灣。
網藤蕨
Lomagramma matthewii (Ching) Houtt., (館藏編號: NSF-F48579)
香港較稀有的大型攀援蕨類,
經我們多次探索敗北後, 曾猜想它己於原生地滅絕, 但最近在梧桐寨瀑群旁的其中一高峭懸崖石壁上發現了小種群, 為我們所知的唯一生境區,
當然不能否認仍有其他生境地的可能性, 但可以斷言: 它確實比想像中少得多,
對它進行實地研究十分困難。上圖的標本照片右下角為單葉片的葉脈放大, 可見其網狀結構。
華南舌蕨 Elaphoglossum yoshinagae (Yatabe)
Makino
(Elaphoglossum austrosinicum Matthew & Christ
), (館藏編號: NSF-F49601)
據觀察所知, 葉片最長者可達30厘米,
大帽山有穩定種群◦ 但是吳兆洪在《香港植物志:
蕨類植物門》報導的嶺南舌蕨 E. yoshinagae (Yatabe)
Makino var. austrosinicum (Matthew et Christ) S.H.Wu,
stat. nov.,
由於其變種的區分過於牽強, 雖然廣布於舌蕨生境帶的某些植株有類似特點, 但是這個似是如非的分別實難教人信服, 故本志把嶺南舌蕨作存疑亞種處理。
銳頭舌蕨
Elaphoglossum callifolium (Blume) T. Moore, (館藏編號:
NSF-F481291)
標本來源地: 臺灣,
人工栽種。
阿里山舌蕨
Elaphoglossum conforme (Sw.) Schott., (館藏編號:
NSF-F481283)
標本來源地: 臺灣高雄縣,
人工栽種。
臺灣舌蕨
Elaphoglossum lepidopodum C. Chr., (館藏編號:
NSF-F481290)
標本來源地: 臺灣。
腎蕨類 (
Nephrolepis sp. ) 的化石, 美國堪薩斯州出土, 石炭紀 (館藏編號: NGAG-11)
腎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m [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Presl.], (館藏編號: NSF-F50478)
長葉腎蕨
Nephrolepis biserrata (Swartz) Scott , (館藏編號:
NSF-F50191, NSF-F50582 )
長葉腎蕨(魚尾蕨) Nephrolepis biserrata (Swartz) Scott cv. Furcans, (館藏編號: NSF-F50191CV-A): 園藝變異種
毛葉腎蕨 Nephrolepis hirsutula (Forst.) Presl., (館藏編號:
NSF-F50762)
複葉波士頓蕨 Nephrolepis exaltata ‘ Marisa (mini) ’, (館藏編號:
NSF-F50756)
廣泛引入的常見波士頓蕨變種的其中一類, 小羽片薄紙質, 卷縮。
波士頓蕨 Nephrolepis exaltata (Sw.) Schott., (館藏編號:
NSF-F50768)
與原種的親緣較接近, 廣泛栽種於室內外的耐旱品種。
圓基蓧蕨
Oleandra intermedia Ching, (館藏編號:
NSF-F511775, NSF-F511775A )
蓧蕨
Oleandra wallichii (Hook.) C. Presl, (館藏編號:
NSF-F511320)
標本採自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